分享更多
字体:

熊丙奇:中央财政发力农村教育才有营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8 10:27 来源: 新闻晨报

  熊丙奇

  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其中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国家试点每年所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此前,我曾和几位朋友谈到中西部农村学生的营养午餐问题,当时多家社会公益机构正关注农村贫困生的午餐,募集到上亿资金。公益机构的爱心行动,值得敬佩。但是,我不认为仅靠公益机构的努力,就能让所有农村贫困生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以一个学生一年1000元计算,1亿元只能解决10万学生。

  公益机构只能是补充,政府才应该是主体力量。但盘算一下,费用巨大——2600万学生,总计需要260亿元。政府愿意出这笔费用吗?尤其是经济并不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

  260亿,确实是一个大数目,依靠中西部地区自身解决,根本没可能。但如果放在中央财政层面,却不一定。事实上,2010年,中央财政已经为解决1100万中西部地区特困生的生活补助,增加投入100亿。换言之,如果要解决2600万学生的营养改善问题,只需增加投入160亿。这160亿支出,中央财政有困难吗?

  我国2010年的GDP是40万亿元,160亿 元 占 GDP的0.04%,而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占到GDP的3.59%,距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12年达到4%的目标,还有0.41个百分点。达到这个目标,提高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也最能表达国家提高教育投入比例的决心。

  这次国务院的决定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中央只出政策,不出资金,最终极有可能导致好政策难以落地;各地政府如果不舍得增加投入,纵有奖励或者惩罚,也很难推行。类似的例子,已经在现实中发生,比如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城市求学问题,国务院就规定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可是,流入地城市却没有积极性,总是想方设法设置求学门槛,提出“五证”、“六证”等要求,原因是流入学生越多,当地政府承担的教育投入就越多。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即加大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和省级财政的统筹力度,并建立学费随学籍流动的机制。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是加大保障力度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措施。以法国为例,其中央财政保障了义务教育大约70%的经费,甚至直接由中央财政将工资打进教师的卡中,由此使得各地公立学校有一致的办学标准、师资待遇。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以县乡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机制,造成了严重的地区、城乡和校际不均衡,也使我国直到2008年才实现真正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而目前来看,由于基本的保障机制未调整,不均衡情况仍然严重,一些地方还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问题,要根治这些问题,有必要改革保障机制。

  从近年来的教育投入看,中央财政加大了统筹力度,包括义务教育免费中对中西部地区实行贴补、对中职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以及眼下的营养改善计划。这表明,做到中央财政统筹并不难,难在下决心。如果能持续加大中央财政的统筹力度,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各地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均可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