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中国和欧洲谁更像守财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8 11:44 来源: 环球时报欧盟峰会昨日就希腊债务达成一项协议,但落实协议所需的资金,有一部分指望从欧盟以外的国家去筹。中国当然是“重点目标”。
让中国出钱“救欧洲”,这个听起来很滑稽的说法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都让舆论很不舒服。有欧洲媒体断言,欧盟远没有破落到要向中国“乞讨”的地步。欧洲社会的主流心态似乎是:应当促中国掏钱,但欧盟的动作应当“有尊严”,不能用“给中国好处”来同中国做交换。即使在希望中国慷慨解囊的时候,一些欧洲人仍对中国有“一等公民对二等公民”的高高在上。
中国舆论围绕这个问题,骂娘的都有。意思是:凭什么?温州还缺钱呢!中国至少应“先救温州,后救欧洲”。
确实,欧盟和中国没好到“无私相救”的程度,双方现在都在拨各种利益的算盘珠。尤其使事情变复杂的是,两边的舆论拨得比官方还快,但拨算盘的不乏一些似懂非懂、甚至不懂装懂的“观察人士”,他们的第一考虑往往是不得罪汹涌的民粹主义。
全球化带来的欧中利益紧密度,以及双方根深蒂固的相互怀疑,或许已经决定了中国参与“拯救欧洲”的深度。中国不会什么援手都不出,但也不可能让欧洲有很大的“惊喜”。想想看,在援助希腊的问题上,老欧洲的富国都很不情愿,他们不肯为欧盟的政治抱负做必要的经济承担。中国作为“外人”,不可能比欧洲内部的“自己人”做得更好。
如果欧盟确实想得到中国的资金,那么他们考虑多向中国开放一些市场,多卖给中国一些技术,包括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上更有弹性,是应该的。欧洲舆论一点不该为此感到委屈,因为如果他们认为这样的“交换”不划算,中国决不会极力劝他们这样做。
至于中国国内把“温州”和“欧洲”编在一起的顺口溜,其愚蠢和非专业性比欧洲舆论的“不应让步”说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买不买欧债,用的是外汇储备,这当中要盘算的是安全度和增值额。就是一欧元欧债不买,那些外汇也不可能用于拯救温州“跑路”老板的企业,这几乎相当于“阳币”不能当成“冥币”花一样绝对。
尽管当今世界的秩序是用利益编织起来的,但中国人得清楚,总把利益赤裸裸地挂在嘴边,在这个世界上还是让人讨厌的,甚至混不下去。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无论哪个地方有大难,中国至少“份子钱”是要出的。
欧洲人也得清楚,当他们指责中国是“守财奴”时,其实他们自己一点也没好到哪去。他们连二流技术都舍不得卖给中国,中国企业一收购欧洲的资产,是花钱买而不是抢,当地舆论也会大呼小叫。这种生怕被中国人“学会了什么”的心态,是更高意义上的“守财奴”。这是一种不思进取,想靠过去的财,肥未来的命运。
别把中国是否买,以及买多少欧债过度政治化了。它应是文明的交易,其中的潜规则,大家都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