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慈善素质不是考核出来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07:43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耿银平

  11月9日《京华时报》报道,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消息称,今后中华慈善总会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订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制订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推动学校逐步把慈善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

  应该说,这对于慈善精神,是一种积极助推。但要想让慈善精神生根发芽,仅靠考核是不够的。换言之,慈善精神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熏染、感染和激励出来的。

  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屡受挫折,“郭美美事件”出现后,中国慈善精神、公共形象和公信力受到严重打击。最典型的就是,河南宋基金会的“宋庆龄雕像”的新闻,公益性的批地,却建造“占地16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商品房”。慈善精神成什么了?成了慈善公益组织发大财、谋暴利的堂皇借口,成了掠夺公众资本的合法工具。这难道还是慈善精神吗?

  成人世界和社会规则中,存在太多的徇私舞弊、虚伪慈善、弄虚作假,慈善精神成为装饰。英雄流血也流泪的事也经常发生,连成人都对慈善行为有点儿畏惧、恐惧,却让孩子们担当慈善重任,有点儿不够实际!就算是学生的考核成绩很好,如果不是自发自愿,慈善精神也难以得到发展。

  积极弘扬慈善精神,就应该从几点下手:第一,中国慈善总会应该尽快推动各地出台“好人免责法”,让慈善精神得到“救助免责”,让真正乐善好施的人性和精神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得到法律支持力。第二,全社会应该多营造“慈善光荣”的社会观念,尤其是作为慈善和公益组织,就应该像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所言:“要赚钱请远离红十字会”,发挥真正的慈善精神,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慈善信仰,将慈善当做一种高尚的人格品位和人生境界,为孩子们做出实实在在的榜样。第三,中国慈善总会更要通过慈善透明、慈善公平和慈善公正,让每一笔慈善捐款都能查到出处和结果,让群众对每一分钱的慈善行为放心、满意。真正提高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成为社会精神发展的重要构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而仅仅将考核的靶子投向学生,用心良苦,收效恐怕会甚微。

  再者,慈善精神就是一种爱心表现,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要求、倡导,但不宜强制。因为教育大纲和德育考核指标,都没有这种硬性考核指标,而是一种软性的鼓舞和推动。连德育大纲都没有规定,慈善总会却要考核,这也不合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