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中国须积极应对二次宽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07:47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谭浩俊

  “二次宽松”政策,必然会对新兴经济体国家预防通胀构成新的影响。

  一旦“二次宽松”的闸门大开,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迅速加大,刚刚进入下降通道的物价又会转向上升通道,这显然是不愿出现的结果。

  无论是以激活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G20“戛纳行动计划”,还是欧洲央行的突然降息,抑或其他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台的“保增长”措施,都在强烈地传递着同一个信号——全球“二次宽松”闸门已经打开。

  显然,这是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是率先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的国家之一,也是经济刺激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更是率先对外宣布经济复苏的国家之一。欧洲以及美国的债务危机,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这些国家倚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长期推行高工资、高福利和预算软约束等多方面的原因。而高工资、高福利的最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欲望越来越低,享受欲望越来越强。而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要想节约财政开支,将过高的工资、福利标准降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腊等国家出现的大规模罢工和骚乱,就是最好的例证。

  由于有高工资、高福利制度做基础,通货膨胀自然不是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矛盾。只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水平,只要能够维持目前的高工资、高福利水平,甚至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进一步提高工资和福利水平,公众自然不会对政府施加压力。也正因为这样,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就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债务危机、化解民众矛盾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相反,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经济增长,而是防止通货膨胀,只有在确保不发生通货膨胀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二次宽松”政策,必然会对新兴经济体国家预防通胀构成新的影响。

  据报道,目前全球广义货币供应(M2)已接近60万亿美元。在全球十大经济体中,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巴西、印度、加拿大这7个国家,2008年到2010年3年时间,货币供应量增加了8.96万亿美元,增幅高达43.16%。尤其是美、中两个经济大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幅度更高。如果说美国因为经济总量远高于其他国家,且美元随时能够绑架其他国家的货币,还能够承受的话,中国则没有这种承受的基础和条件。一旦“二次宽松”的闸门大开,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迅速加大,刚刚进入下降通道的物价又会转向上升通道,这显然是不愿出现的结果。

  也正因为如此,对已经出现的“二次宽松”现象,中国必须早做准备,积极应对。首先,继续把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放在首要位置。不管其他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宽松政策,也不管其他国家如何刺激经济增长,中国都要坚持把控制好物价放在首要位置,巩固好已经取得的成果,力争把明年的物价水平控制在3%以下。只有这样,经济发展与物价稳定的关系才能平衡,社会才能和谐。

  第二,要积极关注世界经济动态,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动向。对发达国家为激活经济增长所采取的宽松政策,中国必须以我为主、以静制动、以冷对热,既不要跟风,也不要忽视,而是认真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适时适度和微调预调”,灵活积极地把握政策取向,掌握政策尺度,切忌大起大落。

  第三,要在严格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控制物价不代表可以忽视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必须突出实体经济的作用,而不能再过度依靠房地产、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而要特别重视产业投资的拉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效调整信贷结构,增强银行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基本的设想是,明年的信贷投入必须确保70%以上用于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信贷投入不能低于当年新增贷款的40%。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增长才有效率,才能有效应对全球“二次宽松”的冲击。

  第四,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有效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一旦“二次宽松”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过大,就要适时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抗通胀能力。同时,迅速启动减税,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和保证员工收入增长的能力。

  第五,要加大对热钱的监控和管理,防止热钱大进大出。一旦全球“二次宽松”形成,而我国保持政策基调不变,热钱进入的可能性将加大。因此,必须加大对热钱的监控,严控热钱的进入,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受“二次宽松”政策的过大影响。

  总之,面对已经开启的“二次宽松”闸门,中国只有早做准备,积极应对,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冲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