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辨析中国印度的龙象之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18:03 来源: 《财经》杂志【作者:黄亚生/文 】
中国依旧有一些优秀的基本面,但印度将拥有增长的势头。印度拥有经济增长正确的制度环境,中国仍需为政治改革努力奋斗
中国和印度强劲的经济增长已经引起了众多关注,而两者不同的政治体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则众说纷纭。
上海模式
显而易见,中国的经济增速高于印度。过去30年,从GDP的增长率来看,中国的增速是印度的2倍。中国毫无疑问比印度的发展要好很多。
印度总理辛格在一次印度金融界的采访中说,他想让孟买成为另一个上海。当你在陆家嘴的高楼间穿行,或许会有这种幻觉。孟买尚有类似达拉维这样的贫民窟存在,而在上海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因为中国政府较为强势,可以行走在法律之上。而为了城市的规划甚至可以大规模移动人口,这在印度行不通。
这几年我用“上海模式”概括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来促进经济增长,且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来执行,对私人产权并不尊重,因而公众意见对此类政府决策几乎没有影响。
而上海模式的含义是民主决策对经济增长而言是一个障碍,但基础设施建设却能提供增长动力。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增长到底有多重要?如果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或许一个强势政府促进经济增长是必须的。如果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没那么重要,就不至于依赖强势政府。
让我们来看两个国家的例子。甲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比乙国优越,甲国有更多的手机。如果问“这两国哪个是中国哪个是印度,哪个国家增长更快”?相信基础设施重要的人,就会得出甲国是中国,因为其基础设施更好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乙国则是印度。
但事实上拥有较多手机的国家是前苏联,这是根据1989年的数据得出的。在苏联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手机数据统计后,这个国家就解体了。所以这可不是好事。手机或基础设施并不能保证经济的增长。
上述乙国是中国。中国以每年两位数字的速率成长了20年。但如果只比较前苏联和中国的基础设施,那你对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就做了错误的预告。
印度崛起
再问如果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有更长的铁路线,那么中国是A国还是B国。实际上,那个拥有更长铁路线的国家是印度,B国才是中国。这个事实鲜为人知。
当然时至今日,中国比印度拥有巨大的基础设施优势。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基础设施却比印度落后。当然英国人在印度建了很多铁路。如果基础设施重要,那么在印度基础设施条件占优的情况下,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比印度增长更快。
事实上,全球证据反而偏向显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在经济增长中,政府累积了更多资源,然后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至少是中国经济增长故事的一面。
再看民主政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民主政治真的不利于经济增长吗?让我们再来看两个国家X国和Y国。X国在1990年的人均GDP是300美元,而Y国的人均GDP是460美元。到2008年,X国以700美元的人均GDP超过了Y国的人均650美元。这两个国家都在亚洲,哪个是民主国家?
惯性答案会认为X国是中国,而Y国是印度。但实际上,X国是民主印度,而Y国是巴基斯坦——长期在军事统治之下。人们常常因为人口数量来比较中印,但印巴也构成非常重要的对照。这两个国家在地理上相近,拥有复杂但互通的历史。而在这个比较中,民主政治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看起来非常好。
为什么经济学家沉迷于强势政府?一个原因是东亚模式。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一度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但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均是长时间的专制政体。实际上这种选择有很大偏差,就像你问所有已经买了彩票中奖的人,你是否中过彩票,答案是肯定的。但你却没有考虑那些同样买了彩票却没有中奖的人。
所谓“东亚模式”有巨大的选择偏差。韩国成功了,朝鲜没有;台湾成功了,但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却没有;缅甸没有成功,菲律宾也没有成功。如果你看全世界的统计数据,在经济增长上没有证据表明专制政府比民主政府更有系统性优势。
“龙象之争”
到底为什么中国发展如此之快?比较文革时期的中国和甘地领导的印度,即使中国在这样的非正常时期,经济增长也快于印度。中国用什么克服了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答案是人力资源。
当时中国的成人识字率是77%,而印度只有48%。而且在中国识字意味着可以读写大概1500多个汉字,而在印度识字仅意味着能说、能写自己的名字。显而易见,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拥有巨大优势。
当时中国还在平均预期寿命方面优势巨大。回溯到1965年,中国人比印度人平均多活十年。同时,中国女性在经济中的作用要远大于印度。印度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寿命要多两年,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更长,这显示了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直到2006年,印度男女的平均寿命才拉平。如今,印度女性寿命已高于男性。但要消除长期的女性歧视,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问题围绕在“中国模式”的争议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真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答案比较微妙。静态来看,中国在政治上并无竞争。但动态来说,随着时间而有所改变。村一级的选举已经开始。尤其在农村中国加大了对产权的保障,也推行了农村金融改革。
同样用动态视角来看印度。1975年甘地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印度政府拥有和操作所有电视台。而到20世纪90年代,印度不仅开始进行经济改革,还进行政治改革,引入村级自治和媒体私有化。
为什么很多人相信印度的增长依然非常缓慢?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总拿印度和中国相比。就好比你是个出色的NBA球员,但总被拿来和乔丹比较,你的表现就没那么出色了。事实上,如果拿印度和一般发展中国家比较,即使在印度达到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之前,印度在新兴经济国家中的经济增长排名第四,这已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
展望未来:巨龙和大象,谁将拥有继续增长的势头?中国依旧有优秀的基本面:社会资本和公众健康等。但我认为印度将拥有增长的势头,印度政府已在基础教育和基础健康方面加大投资。
印度拥有经济增长正确的制度环境,而中国仍需为政治改革努力奋斗。政治改革是中国保持增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政治改革广泛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这将决定中国未来的走向。
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