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当知黎民苦 花钱须有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5 08:5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当知黎民苦 花钱须有度

  王玉宝

  一

  四川仁寿县珠嘉乡,从2005年推行公务接待进食堂,接待标准从每人8元、10元,到15元,已经坚持了6年。这一做法每年为当地大约节省了30万元,这30万全部用在了还欠账、给五保户等发补贴。

  30万元,在中国每年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中,真是九牛一毛。30万元,也买不起天价灯、天价酒、天价名片与百万豪车。即便就一个普通的中国基层乡镇而言,30万元也不是什么大名堂。

  但是,要去测试一颗公仆之心的纯度与温度,这30万元算得上一颗很好的“试金石”。它试出了一颗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公仆之心。这样的公仆,面对纳税人的辛苦钱,很自觉地“自缚手脚”,很自觉地把自己摆放到了适当的位子上。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喜欢这样的公仆。因此,这群公仆的做法得以登上了人民日报的珍贵版面。而报道出来以后,这群公仆也赢得了多数时评作者的好评。

  人民日报在新闻报道的隔日,继续推出时评,肯定珠嘉乡“数年一以贯之背后所体现的挑战潜规则的勇气”,同时更进一步呼吁:要让“珠嘉乡式接待”,不成为“孤独样本”,“尤须制度上的有力推进”。

  二

  同样,也因为包裹着一颗拳拳为民之心,本周,一篇行文枯燥的机关公文得到了舆论的关注。这就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媒体和民众不惜投以巨大关注,从一大堆严谨、专业的表述中,精挑细选出如下珍贵的字眼:政府机关定期公布“三公”经费、政府集中采购货物和服务价格应当低于市场均价、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标准、严格限制公务接待……

  众多纸媒、各大网站,纷纷将头条授予这条新闻,并向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加以解读,声言:这是中央和国家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的一个有力措施。

  这是一种舆论风向,表征了一种民意期待。那就是,如今,民众越来越想清楚地知道,自己缴纳的税款是如何被使用的。

  三

  实际上,今年以来,花好百姓纳税钱的新政与民意期待之间的互动、咬合,在中国已不少见。

  上周,“公车限价”就是个最新动态——新出台的公务用车采购标准要求,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公车消费“天花板价”又降了!

  再往前说。从3月份国务院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到6月份大批中央部委“三公”经费的轮番公开,再到上海、北京等省级地方政府的不断试水;从财政预算情况的公开,到财政决算情况的公开,2011年初至今,阳光不断照进纳税人的“金库”。

  一方面,公众紧盯红十字会之类的慈善机构,紧盯着官员的公款消费,这是公众主人翁意识的归位、纳税人权利的觉醒;另一方面,政府不断迈出“三公”经费公开的步伐,这是顺应民意,体恤民情。虽然进步不能一步到位,但改革方向与民间期待形成交集,凝聚彼此共识,采取点滴行动,社会由此进入良性循环,进步当水到渠成。

  

  不过,在阳光财政的大背景下,也有杂音。

  本周,媒体爆出一个数字:3.5万亿。这是各级政府本年度原定下但尚未花完的钱。怎么办?如此庞大的数字,很容易引发“突击花钱”的遐想。此前,从2007年到2009年,各级政府在最后一月分别花掉1.2万亿元、1.5万亿元、2万亿元,数字惊人。而在这些年底的“突击花钱”中,一些铺张浪费现象不断见诸报端。

  这引发了舆论对财政预算制度本身的探讨。有专家建议,财政预算应该按照当年实际需要来安排。也有专家建议,修改预算法,年终用不完的预算,可以适当奖励相关部门,而不应全部上缴,也不应影响第二年的预算编制。看来,如何办好老百姓的事,又不浪费老百姓的钱,这需要财政制度作出创新。

  本周以来,发生在甘肃的校车事故,依然牵动舆论。讨论固然暴露出校车管理的问题,而校车投入的不足,也是令人揪心。如何给教育更多的投入,这是民生财政必须回答的课题。

  最近,消息传出,浙江11个设区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全部开工。未来三年,还有更加庞大的保障房计划等待实施。这也是少不了政府投入资金的地方。  如何花好老百姓的纳税钱,打造更满意的民生工程,这考验政府执政为民的诚意和智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