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食品新国标开诚布公才能平息质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10:06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赵志疆

  据《北京晨报》报道,11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谁在制订食品安全标准——专家讲述乳品新国标出台过程》的报道,曝出乳品新国标是由国内三家生产常温奶的企业起草的内幕。对此,三家乳企纷纷予以否认,称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讨论稿,最终稿要综合各方意见,不代表企业单方意志,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订的说法不成立。

  稍往前,速冻面米制品新国标将实施,金黄色葡萄球菌变为限量检出。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大品牌速冻食品均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若按照新国标,超标产品都变成合格产品。市民质疑新国标由相关大企业提出,卫生部表示,指标并非由企业提出,而是专家借鉴国际食品标准。

  食品安全无小事,面对不容乐观的食品安全形势,公众难免近乎本能地产生质疑,因此而寄希望于通过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来保障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标准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普通消费者无从了解那些生僻的术语到底对应着什么,所能做的只是纵向比较同类标准数据的高低,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正因为如此,缩水的食品安全新国标不由得令人暗自生疑:事关公众安全,食品安全标准为什么越修改越低了呢?

  金黄色葡萄球菌沸沸扬扬之际,有专家指出——新国标降低的是卫生标准,提高的是安全标准,“卫生指标适当下降,对一些对人体危害不太大的微生物的指标适当放宽是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的。”卫生的未必安全,这个应该不难理解;但如果连“卫生”都无法保证,如何确保食品的安全?令人遗憾的是,专家并未就此作出进一步解释。

  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相比,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标准低而且较为陈旧——过去的30年间,中国食品标准仅有过三次大范围的颁布和修订,现行标准的标龄在10年以上的占1/4,个别标准甚至已超过20年未修订。实际上,这也正是食品安全新国标修订的前提背景。因为原有标准过于宽泛、粗放,公众更希望新国标能够更加细致入微。正因为如此,每一条原有标准的“出局”都足以引起公众警惕——在原有标准内,食品安全状况尚且不容乐观,剔除了某些限制性条款,是否会变得更加不堪?

  在美国食品标准中,苹果有160多种、梨有80多种、白菜有60多种、芹菜有30多种、菠菜有30多种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相比起发达国家几近严苛的规范,国内食品安全粗放式管理不仅体现在标准的制订、日常的监管,而且体现在危机事件的处理——每次食品安全事件爆发,都足以给公众的消费信心以沉重一击,公众除了等待权威声音释疑解惑外毫无办法,信息壁垒以及监管流程不透明的存在,使得公众根本无从实施监督、作出判断。这种壁垒的存在,不仅使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而且使得每次负面新闻的曝光都足以引发消费恐慌。

  以此为鉴,希望即将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新国标能够细一点、再细一点,不仅告诉公众增减修订了哪些内容,而且不吝于解释其科学依据及实际影响,更加重要的是,公开标准制订以及意见征集的全部过程,以实现公众监督。只有更加细化的条款和监督,才能确保食品安全新国标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不至于使人动辄质疑其“被知名企业所绑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