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PM2.5的标志性意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17:42 来源: 哈尔滨日报

  尚 瑞

  从11月14日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http://weibo.com)首次公布当地PM2.5超标,到12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北京的PM2.5“爆表”,再到12月6日国家环保部向公众征求PM2.5的相关意见,这一个月来,PM2.5在雾霭天气持续笼罩的城市里冲击着所有“被科普”的人们。PM2.5缘何突然民间“走红”?因为它是至今未列入国内空气质量监测标准中最具话语权的指标。

  简单地说,这个直径小于2.5微米的浮游状颗粒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人体对PM2.5没有过滤能力。公众关注PM2.5,并不是关心这个专业词汇本身,而是关心蓝天白云,关心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为近来很多媒体援引专家话语,证明PM2.5的确可以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会引发呼吸系统的癌变。现在已有善于把握商机的厂家把空气质量当作了卖点,北京、上海等地的空气净化器持续热销。

  那么,官方为何不愿马上公布各地的PM2.5数值呢?广东省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吴兑认为美国大使馆发布的PM2.5数值有一定误导性。“因为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对PM2.5作出过时均值规定,因此在没有时均值标准而又需要判断大气污染状况时,世界气象界通常取日均值的3倍,来判断时均值是否超标。”更何况“美国从90年代开始重视PM2.5,到真正的实施细则出台,中间经历了近20年,即使现在美国绝大多数州空气质量也达不到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基准值。从统计数据看,眼下全球90%的国家都没有公布PM2.5浓度限值,中国现在纳入PM2.5,还不能算迟。”

  如此看来,政府未能正视PM2.5,不是缺乏检测技术和人才,恐怕缺乏的是面对“不及格成绩单”的勇气。按照世卫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这也是环保部门迟迟未能下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另外,要改善空气质量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煤炭燃烧、汽车尾气、工地扬尘也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住建部官员也称,PM2.5指数升高与玻璃幕墙有关。

  不妨理性客观地看待我国PM2.5问题,我们的环境也不可能因为这一个指标达到世卫标准就变得如何适宜人居了。PM2.5更应看作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引领全社会为空气质量变得更好而竭尽全力。但是,真实的数据必须让老百姓知道,要让数据能够指导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并做出与之相适应的预防和安排。各地方职能部门必须明白,政府的公信力远比“政绩成绩单”重要得多。

  (作者为哈尔滨市委党校副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