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五常米还能卖几年天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15:06 来源: 新闻晚报

  □李晓亮

  俗话说,卖油的姑娘水梳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更是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只是时至今日,它却仍通体透着现实意蕴。这样的辛酸依然存在:比如一斤大米卖到快两百块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种田卖稻的农民赚了,但是看了新闻你才发现,现实的坑爹之处在于,种稻的和买米的,都被“套牢”了,巨额利润却都在神秘的中间环节神不知鬼不觉地“蒸发”了。

  这就是日前引起舆论热议的,五常大米“米贵伤农”事件:黑龙江五常大米最高售价可达每斤199元,但是当地稻农卖给加工企业的收购价却不足2元。记者采访得知,每斤大米的加工成本约为0.2元,加工企业通过设置不合理订单控制稻农压制收购价,以致稻农和企业获利悬殊。

  这篇报道主要是从 “高价大米的巨额利润究竟流向谁家腰包”这个角度切入和展开的。不过,看看网上反馈,会发现舆论的关注点却是多维度的。很多声音在质疑,为何一斤大米能卖到200元的 “天价”。柴米油盐,本是居家过日子的生活必需品,现在却标出了 “奢侈品”的价格。若真如报道所言,没有恶意造假和炒作哄抬,市价200元而加工成本每斤不过2毛钱的大米,稻农到手却只能得到不足2元钱,那么这种大米产业链肯定是不健康的,也是难以维系的。生产方和终端消费群体都深受其害,反而中间流通或管理环节获利最丰,这短期看好像是一本万利,长远来看必将祸及自身,危及五常大米这个品牌。

  而这个品牌实际上已很危险。2010年7月,央视财经频道曝光五常香米掺假丑闻,报道称现在在原产地都很难买到真正的五常稻花香了,五常香米由香精熏制,米商坦言自己都不吃,时至今日,从公开的信息渠道来看,公众并未见有当地米企被严肃处罚。

  新闻中说的很清楚了,产业链“失衡”,稻农与企业获利悬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稻农话语权缺失和博弈力量孱弱,而市场管理者似乎不经意间站在企业一方。明明是订单农业,但订单不但没能成为农户获益和维权的保障,反而成为一些企业方大搞 “霸王条款”,乃至以势压人的有力工具。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而有些企业则毫无契约精神,不讲信用、肆意压价、以克扣余款来逼农户续约,凡此种种,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来应该为民谋利的一些职能部门,却因利益分配问题,没有为农民 “撑口袋”,而是和企业坐上了一条板凳。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同时还是稻米产业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协会,一套班子三块牌子。这几个机构的职能,似乎只是维护企业利益,却对稻农利益只字未提。

  找到这个正解,就会发现五常大米的 “米贵伤农”和此前各地的“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性质是一样的。要打破这个怪圈,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共责任担当不可或缺。只有真正以民为本,而非自身涉入利益格局难以自拔,那么,职能部门只要提升相关公共服务质量,发布准确的供需信息,让那些分散的、各自为战的农业生产模式,向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向转变,精简中间流通环节和交通运输成本,这些都是走出怪圈的关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