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薛涌:经济学是混蛋还是经济学家是混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07:06 来源: 南都周刊

  薛涌

  世界上三教九流,人与人千差万别,哪能那么容易归纳出个普遍的人性?对人性进行单纯统一的假设,恐怕是经济学的软肋。

  世界经济“大衰退”,引发了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也使市场经济的声名受到连累。以研究市场经济为职业的经济学家,更难免跟着染上一身腥。在美国,人们对经济学家有个成见,因为经济学家把学术大厦建筑在一个相当单一的假设上: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一切经济现象必须以追逐私利的逻辑来理解。于是,人们觉得大概因为经济学家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总这么想别人。其中有一句著名的笑话说:经济学家之所以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卖掉,就是因为他们算出这孩子日后会变得更值钱!

  经济学家真是这么自私吗?还真有严肃的学术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是肯定的。

  写过《经济学卡通入门》的华盛顿大学环境经济学家Yoram Bauman,引用他最近和另一位经济学家Elaina Rose的研究,检视在真实生活境况中经济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使用公共物品时的表现。实验是在1999-2002年间进行的:当华盛顿大学的学生网上登记选课时,会被问及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捐款3美元给WashPIRG,即一个偏左倾的组织。这些学生还被问及:你是否愿意捐款3美元给一个叫Affordable Tuition Now的组织,该组织专门负责游说降低学生的学费、提供更多的奖学金等等,直接增进学生的福利。显而易见,绝对自私自利的学生,当然选择不捐款。毕竟,捐了3美元,不可能直接导致自己学费降低、奖学金增加。只有稍微无私点的人,才会想到捐点钱让以后的学生享受更好的待遇。

  实验收集上来的数据显示:这两个组织每个学季都能从10%的学生那里得到捐款。研究者发现,在WashPIRG收到的捐款中,5%来自经济专业的学生,8%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直接关乎学生利益的Affordable Tuition Now所获得的捐款明显多些,但在这些捐款中,10%来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15%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另外,那些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在选修了经济学课程后,捐款行为就受到负面影响。但那些经济专业的学生,选修经济学课前后的捐款行为并没有不同。也就是说,其他专业的学生天性本来不那么自私,但选修经济学课后就“学坏”了,即所谓“失去了真纯”。

  这项研究当然无法对经济学家的人品“盖棺论定”,我也相信经济学家中各色人物都有,意识形态也非常不同,比如这次占领华尔街运动,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站出来表示支持。不过,上述研究毕竟遵循着严格的程序,有着相当大的样本,而且和其他一些研究可以相互印证,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这些研究至少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

  一、人都是天性自私自利的,还是自利的经济学假设暗示了人趋于自私?其实,归纳出了“看不见的手”的亚当·斯密,一生对人性就把握不准。他先写了《道德情操论》,然后写了《国富论》。之后心里不踏实,又拿《道德情操论》回来修改,乃至把生命最后一个阶段全花在这个事情上。可见他对这个经济学的基本预设并无十分之把握。

  二、人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是不是一定促进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根据“看不见的手”的原则,当大家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时,整个社会是受益的。但事实上,即使是在当今游戏规则最为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环境、交通等涉及公共物品的领域,即使是合法地搭便车、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都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比如你每天看靠观众捐款维持的公共电视台,自己却不进行任何捐献;享受着清洁空气,却一天到晚开车。作为个人,这么做当然符合自己的利益,即经济学家所谓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当大家都搭便车时,公共资源就很快被消耗干净,所有人都会受损失。这和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正好冲突。

  本来,世界上三教九流,人与人千差万别,哪能那么容易归纳出个普遍的人性?对人性进行单纯统一的假设,恐怕是经济学的软肋。所以,那些信心爆棚的中国经济学家,心态还是早点谦卑下来为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