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丁书苗两年赚40亿元的玄机在哪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0 16:30 来源: 燕赵都市报王石川
丁书苗是山西博宥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博宥集团)董事长,1月7日,鉴于涉嫌违法违纪,丁书苗的省政协委员资格被撤销。这名山西富商因卷入刘志军案,于去年1月接受调查。博宥集团于2008年初,资产总额为4.74亿元;2010年9月,资产总额已达45亿元,其中26.5亿元经审计来源不明。(1月9日《新京报》)
短短两年,丁书苗担任董事长的博宥集团由4亿多元飙升至45亿元,创造了惊人的财富神话。有网友调侃道,建议MBA要开两门新课,红顶学与厚黑学,其他课一律取消。哪个人能两年赚四十个亿?虽是嘲讽,但含蓄地指出了丁书苗身价倍增的玄机在哪里。
当然,应厘清的是,丁书苗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奇女子,不能因如今事发而否定她曾经的努力。这个曾经“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女子,敢拼敢闯,勤奋坚韧,比如20岁出头时就敢于“投机倒把”———在那个时代,她到各家去收鸡蛋,送到县城卖,提着鸡蛋,一走就是一整天。不怕吃苦,不怕冒险,丁书苗发家致富了,她的初步成功和那些靠双手打拼而富裕起来的先富群体几乎并无二致。
但是,丁书苗后来暴富了,财富幼苗迅速长成财富大树,盖因与权力庇佑大有干系。2006年,她成立博宥公司,经介绍结识铁道部官员,中标高铁项目,公司资产猛增。由此,丁书苗的公司中标了不少重大的铁路工程,正如晋城官员王刚所称,“我们也是后来知道,丁书苗与铁路部门一些领导人攀上关系。没有这些,她拿不下工程。”
权力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有了权力的助推,丁书苗财富飙升。其实说白了,丁书苗后来的暴富路无非印证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官商勾结,资本在权力的照顾下发生膨胀,财富堆积如山,而权力也并不吃亏,通过寻租拿到了资本的好处,大肆填充个人之欲壑。在这种资本与权力的交媾中,双方各得其所,而公平却被践踏,公共利益却被肢解;一个细节是,丁书苗公司的方案明明不如别人,但偏偏能中标铁路项目。到后来,丁书苗甚至成为权力掮客。这足以说明丁书苗与权力走得多近,而权力又对丁书苗多么信任。
有学者研究发现,过去几年中,收入增长最快的几乎都是与权力相关的群体,如果把权力作为中心点,那么财富分配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怪圈”——— 离权力越近的阶层收入增长越快,离权力越远的群体收入增长越慢。资本离权力越近越致富,丁书苗无疑是又一个例证。应该说,企业家免不了与权力打交道,靠权力近一点在所难免,但就怕资本与权力沆瀣一气。更可怕的是,如果不靠近权力就难以致富。财经作家吴晓波谈到黄光裕案曾经如是说:一个与政界绝缘的人确乎很难获得资源和超速成长。若如此,是不是一个商人如果不靠近权力或不与权力结缘,就无法获得长足发展?是不是“企业家要成长必须对政府和制度妥协,付出时间、金钱或股权的代价”(吴晓波语),是一种必然?
丁书苗的发家史,间接证明了这一点,让人看到了官员的权力越界。比如,当初丁书苗在晋城做煤炭运输生意时,急需车皮,为了拿到车皮,她当时靠借款和贷款,凑了10多万元,每天去郑州铁路局找相关领导。她接触不到领导,就接近领导家属,陪她们说话、购物,熟了之后再接近铁路局相关领导。打通关节后,丁书苗甚至做起了贩卖车皮的生意。我们可以嘲笑丁书苗的钻营,但同样应该看到,如果权力得到有效约束,如果制度环境公正,官员能随意批发车皮吗?
丁书苗倒下了,她的发家致富是一个值得解剖的标本,而且,她并不孤独,现实中“丁书苗”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权力过度干预经济是腐败之源,“行政机构干预经济权力的加强和寻租基础的扩大,增大了运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的可能性和吸引力。”很显然,如果不约束权力,不铲除权力寻租的空间,类似4亿元变成40亿的财富怪胎还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