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不准喝茅台或遮蔽公款消费实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8 09:18 来源: 检察日报

 

  朱四倍

  价格一路飙升的茅台酒已经超出寻常百姓的承受范围,客观上沦为变相的奢侈品。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上海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在公款消费中明确禁止喝茅台”,并倡议“各级纠风部门也应把禁止喝茅台列为检查内容,像禁止消费卡一样予以查处。”(1月17日《新快报》) 

  正如人大代表所说,“动辄两千多元一瓶的茅台酒已经‘变了味’,不再是普通的白酒,老百姓对此议论纷纷、意见很大”,并且,从可接受的角度来说,“禁止以财政资金满足个别人群的奢侈欲望,杜绝国币公帑的靡费”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民意需求和社会情绪,但是,回归到问题本身,吊诡之处在于:公款消费是一个“可以与否”的命题还是“如何消费”的问题,人大代表应该监督公款消费还是希望官员们消费什么的问题。 

  高端白酒在当下既是一种身份、权力的象征,在相当程度上也几乎成了“公务员酒”,是与平民百姓无关的,虽然最终成本还是百姓付。正因为如此,茅台酒的价格有时候成为腐败与公款吃喝指数的真实写照。就此,“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就笔者的看法,“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是个伪命题,原因很简单,从逻辑上看,应是先有公款消费是否允许,再有公款消费是否合理的问题。如果说,消费茅台不合适,那么,消费其他诸如拉菲之类高档酒类的物品就是合适的吗?茅台仅仅是公款消费不合理和受到诟病的唯一原因吗? 

  “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之所以是伪命题,在于公款消费已经成为潜规则。我们知道,在西方国家,政府官员讲排场、讲阔气、警车开道、公车私用都会成为丑闻,拿公家的钱大吃大喝更严重,可能因此下台。德国前央行行长威尔特克就因公款消费丢了官。2002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在柏林超豪华酒店阿龙住宿4天,花销7661欧元。此事经媒体露后轰动全国,威尔特克不得不离开年薪35万欧元的德国央行行长职位。但是,在我们这里,似乎恰恰相反,把公款消费当成了“特权”甚至是“能力和水平”的象征。不破除这个潜规则,在笔者看来,一切都可能是空谈。 

  由此,面对“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必须跳出“钱穆制度陷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分析中国历史时指出,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于是有些制度变成了病上加病。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而执行新制度的人往往在分歧争执中敌不过固守旧制度的人,因而越来越失去效率。“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的背后就隐藏着“钱穆制度陷阱”,因为这混淆了公款消费是否正当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造成对公款消费实质的遮蔽。我们总不能认为公款消费茅台不合适,消费其他的就应提倡吧? 

  公款吃喝“能否消费”和“消费什么”不能混为一谈。“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背后的治理陷阱应正视,否则,“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跳出治理公款消费的困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