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最乐观的估计危机也没过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9 07:36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由于统计局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高于市场预期,一些乐观的分析再次强调中国经济离硬着陆依然遥远。不过,更多冷静的经济学家预计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减速程度将取决于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前景。
在统计局公布数据的当天,1月17日,《华夏时报》记者特别专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请他发表看法。
危机远远没有过去
《华夏时报》:国外有分析说,中国经济正在来临的硬着陆将使已持续了五年的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在2012年达到顶点,中国经济今年有可能硬着陆,甚至今年的经济形势将比2013年及以后的年份要更糟糕。但也有很多乐观的预计说,2012年一季度经济将实现“软着陆”,到下半年,随着各项政策效用的显现和国内经济自主增长动力的提高,经济将呈现逐步回升的良好局面。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
王建:那些持乐观看法的人,并不认为世界经济会有大问题,因此也就判断中国经济决不会出大问题。这种认识,没有看到美国新一轮衰退和新一轮危机在去年已很严重。我正在观察和追踪的一个最新趋势是,美联储网站上所公布的M2增长情况表明,新世纪以来的头十年,如果不考虑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在2008年的货币大投放因素,其每年M2的增加只在3000亿美元的正常水平上。2008年美国为了反危机投放了7500亿美元,但去年投放了多少?据美联储新近公布的数字,是8660亿美元。另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情况是,据截止到2012年1月2日的数字,新年头两天,美联储就投放了950亿美元的货币。这还不严重吗?
因此,那些所谓中国经济将会软着陆的乐观看法,有一个基本前提,即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缓慢的下降过程,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观察中国经济必须认真研究世界经济,而不能偏听偏信,弄不清真相。
我认为这场危机远远没有过去。巨大的有毒资产根本没有任何化解,危机怎么可能过去?如果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乐观何来?
“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华夏时报》: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管理者面前的最迫切问题,是什么?
王建:如何从外需转变为内需,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现在很明显,外需指望不上,一系列的情况都证明,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不敢说世界经济的这场危机已经过去,也没有人会认为今年增长将高于去年。
对中国经济,应保持“短期悲观,长期乐观”的观点,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就是“短期过剩,长期不足”。拿城市化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人均收入水平达到4000-5000美元时只有三分之一的真实城市人口。之所以用“真实”两个字,是因为在剔除2.5亿农民工后,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只有4.5亿人。而若把中国的城市化率提升到85%这样一个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相称的程度,中国就会新增8亿城市人口,几乎是目前的两倍。可以试想一下,在城市人口为4.5亿的时候,用净出口比重衡量的中国产品净剩余,最高峰时也只有不到9%,如果城市人口是目前的3倍,中国不仅不会过剩,还会严重不足。
实际上,从长期看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难题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供给问题,因为需求方面的问题产生于体制和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可以自己决定改与不改、变与不变的事情,但是相对于未来1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为实现现代化必须消耗的资源蕴藏量是严重不足的,自己不够只能到国外买,这就不是中国人自己能做主的事情了。新千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世界的资源供给已经走到了一个从过剩到不足的新阶段,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国际油价从新千年初的十几美元上涨到最高近150美元,其中虽有国际游资的炒作,但供求关系变化也是重要原因。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长期衰退的境地,2009年发达国家整体石油消费第一次出现负增长,美国石油消费甚至倒退回十年前的水平。如果未来危机会继续深化,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费会继续处在低迷状态,而中国经济却会在未来15年内走完工业化道路。资源价格平稳给中国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就看我们是否能调整好经济结构,为今后的长期高速增长释放出需求动力。
“V”型曲线可能出现
《华夏时报》:当前的内外环境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如何保持?调整发展的模式需要有怎样的创新思维和举措?今年的增长将呈现怎样的特征和趋势?
王建:今年最难预料的,仍然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我的基本观点是,在中国原有的增长道路已经走不通的时候,若不进行结构转换,新的增长动力就不会产生。但很明显,今年不会有什么大的结构调整,因此今年的增长仍会延续这两年持续下滑的格局。增长率下降多少,取决于外需下降的幅度。当下很明显的趋势是,外需还将继续下降。
观察今年的趋势,我比较把握不准的是,欧债和美国危机今年会否达到爆发的程度。若不是爆发,则受其影响的中国经济下降将是一种缓慢的过程,对企业的伤害也就不会非常严重。如果进入到新的危机爆发期,其结果可能比较严重。
我曾提出连续三年下滑的观点,这个趋势如果能够确定,也就是说,世界经济若不是恶性变化,则中国经济增长幅度的下降有可能是9%-8%-7%的变化过程,若再出现意外的大变化,也有可能是9%-7%-5%变化过程。至少从“十二五”这5年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运行轨迹既不是9%以上的高速曲线,也不是8%左右的中速曲线,而应该是一条“V”型曲线。这一可能出现的特征,需要我们加以仔细观察,现在还不好下定论。
通胀率或“先降后稳”
《华夏时报》:官方已表示今年可能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最困难的一年。欧元区经济的萎缩是否必然严重影响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
王建:中国出口现在为什么节节下滑?中国对欧出口下跌现在比对美出口下跌得还要猛,显然,这种影响已十分严重。
去年上半年,我国对美欧的出口增长率还都高达16.9%,到10月份就分别下降到13.8%和7.5%。去年秋季广交会的成交额同比仅有4.5%的增长率,如果今年出口增长率下降到10%以内,即使扣掉5%的出口价格上涨与1%的人民币升值,出口的实际增长率也会下降到4%,比去年还要低两个百分点。由于净出口比重降幅与经济增速降幅大致相符,因此外需的持续萎缩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未来两年内继续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
《华夏时报》:通胀今年会否再次抬头?
王建:去年是个农业丰收年,这个背景使得今年由食品推动的结构型通胀,会比去年有所缓和,但并不会消失。但输入型通胀的趋势,却很难判断。综合国内外因素,我估计今年的通胀指数不会低于5%,到四季度更可能向上破6,仍将在一个较高位上发生变化。
定好调整方案甚为迫切
《华夏时报》:您怎样看经济总体放缓的趋势,今年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
王建:我认为今年将是中国经济自高转低的一年,生产过剩矛盾日益显露将成为挑战,国际经济的持续低迷却给中国带来机遇。放眼全球,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都没有很好的出路,其他“金砖国家”在全球性需求收缩的压力下,也会相继陷入低迷,只有中国在内部仍然酝酿着高速增长的动力。中国如果出现严重衰退,不会是因为外部需求原因,而只能是因为自身调整不及时、不到位。所以,抓紧时间制定好调整方案,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