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张颐武:转变只能是渐进式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9 07:37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身为公众人物,春节前的张颐武非常忙,但尽管采访时间一再后推,他还是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转变从2008年开始

  《华夏时报》:外界普遍认为2012年是一个转变之年,总体为由物质向心灵和精神层面上转,你的看法是什么?

  张颐武:我觉得2011年已经呈现出这种转变的趋势了,比如大家对幸福感的追求,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追求,都很强烈,而这些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所以大家对于自我的认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实际还是与对物质的期望结合在一起。

  实际上,这种转型从2008年之后就一直持续着,2012年也并不会有一个大的快速的变化。目前中国社会有个共识,就是渐进式的发展,那我们精神生活的提升也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天就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也没有革命性变化的愿望。

  《华夏时报》:具体哪些方面的转变比较突出呢?

  张颐武:具体来说,价值观的追求越来越清晰,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注入了更多的道德和伦理因素,对于社会的公共事物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标准,这都是目前的趋势。而最近的一年大家也可以看到,这并不是中国发展速度减慢了,去年曾有人说中国要放慢发展速度,但大家发现放慢速度并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所以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要在价值取向上有更多的追求,这两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

  与此同时,年轻人的力量对过去争议的问题有超越的愿望。从韩寒最近的4篇博文和1个访谈中,就可以看出年轻人不再追寻过去那种二元对立的价值观,80后的思想已开始逐渐成型,且已超越过去冷战时代的思维方式,寻求社会稳妥、渐进的发展方式,也就是由过去那种解放式一天就焕然全新的方式,转变为一种生活式的一点一滴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伦理观念的提升等,比如去年的小悦悦事件,就是注重社会整体渐进式的提升。所以,2011年给我们的共识就是,不可能靠急风暴雨式的变化让社会更好,但大家对社会的变革还是有信心的。

  继续观察社会的变化

  《华夏时报》:2012年你有何打算或计划?

  张颐武:我其实还是继续自己的工作,观察这个社会的变化。2012年我希望重视年轻人的力量,一部《失恋33天》投资不到千万票房却有3亿多,它表达了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时间的关注,也标志着年轻人回到了生活文化中,他们不再关注大政治的东西,而是提升幸福感等具体的生活情境。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它和韩寒的博文是对应的,就是要从具体的问题着手解决中国的问题。

  而我会从一些微观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变化。实际上,今年如果希望发现一些大的变化,是要失望的;而始终连续地观察,2012年我们肯定能看见许多微观的变化。而这些微观变化实际上是撬动整个社会向前的重要因素。所以今年我会出两本对中国的具体现象阐述和观察的书。

  《华夏时报》:请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张颐武:我是个观察者,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现象,对我来说,就已经很幸福了。我觉得幸福对生命个体来说是很具体的。对我来说,我的工作和兴趣是非常契合的,别人也许更有钱,事业更成功,但工作和兴趣的紧密结合却很难得。

  我对幸福的要求是比较低的,除了在工作中发现乐趣,我也经常在电影和阅读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生活中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都能让我感觉幸福,比如喝到一瓶好酒、听好的音乐、打乒乓球等。

  《华夏时报》:作为一个大忙人,你是如何保持身心平衡和良好状态的呢?

  张颐武:我的工作一部分是教书,一部分是研究,另外一部分是公共的社会工作,在媒体中出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是觉得有些学者不喜欢和媒体公众接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如果你的专业已足够好,跟公众接触其实更好。我既希望自己专业足够好,同时也希望和公众保持良好互动,因为我是一个观察者,参与其实也是观察的一个角度。

  我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工作强度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虽然杂事很多,但只要心态健康,处理起来并不难,就是时间上的消耗而已。放松的时候我会听听汪峰以及侯德建、罗大佑的歌,看历史掌故也很有消遣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