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东西方应对危机的差异看不同经济表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18:56 来源: 《财经》杂志

  东西方化解危机的方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可以相互借鉴,避免过度而走向极端从东西方应对危机的差异

  去年年底的时候,很多市场人士都担忧今年全球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欧元区是否会解体?中国热钱的流出是否会成为制约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常态?中国是否可以避免硬着陆?

  进入2012年已经1月有余,从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经济运行都明显好于预期。欧元区内部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德国经济表现尤为强劲;美国的房地产、消费、以及就业市场均出现明显改善。而中国,伴随着松动政策效果显现和传统春节的节日效应,内需保持旺盛,硬着陆的风险也在降低。

  当然,尽管国内外经济都在向好的方向运转,但是,回顾过去,不难发现,东西方在应对危机的哲学方面却有着很深刻的不同之处。欧美决策层往往注重先解决最深层矛盾,特别是德国,始终将欧元区财政框架重塑、债务国缩减赤字作为获得援助的必要内容。然而,如此苛刻的条件,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欧债危机的恶化。经济下滑,甚至衰退成为了改革必须承受之痛。

  中国往往更加注重在增长中解决矛盾,先易后难。尽管经济增长强劲,但结构性问题矛盾更加突出。可见,这两种应对方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可以相互借鉴,也应避免过度而走向极端。笔者认为,一旦中国硬着陆风险降低,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时机便已经成熟。

  经历财政重塑痛苦之余,

  欧洲经济有转好趋势

  欧元区的整体债务情况为87%左右,远好于美国的100%,以及日本的233%。并且欧元区没有贸易顺差,靠内部无需通过海外救助便可以化解危机。但为何欧债问题越演越烈?关键就在于欧元区是货币同盟而非财政同盟这一内生缺陷。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各国财政必须协调一致,将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国债负担率控制在60%以内,并且加入欧元区的国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考察。

  然而,即便存在此规定,依旧“鱼龙混杂”,希腊通过数据造假,而进了欧元区。而一旦进入,其财政问题引发的危机却需要整个欧元区去救助,否则欧元区可能面临解体。

  看到缺乏财政同盟是欧元区框架的内生缺陷,德国人自危机爆发以来,便希望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德国一直反对发行共同债券、反对欧洲央行过度介入,强调将债务国缩减赤字作为获得援助的必要内容等,都意在如此。

  可以看到,经过了长期的艰苦谈判,德国人的努力已有所成效,欧元区正朝着财政一体化的路径迈进。1月底,德国、法国等25个欧盟成员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通过“财政契约”草案。这项旨在强化财政纪律的政府间条约有望在3月初的欧盟峰会上签署,以期避免债务危机重演。

  而在财政重塑之余,目前欧洲经济数据也并不悲观。1月欧元区PMI终值从去年12月的 46.9升至48.8,尽管该数据仍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但创下五个月来最佳表现。

  德国经济表现突出,1月德国制造业PMI指数报51,高于去年12月的48.4。失业率由去年12 月的6.8%降至6.7%,创1998年以来新低。这样来看,如果德法经济没有大问题,就有较大空间保持欧元区增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重塑财政是漫长与痛苦的,特别是在经济下行阶段。如果持续要求债务国缩减赤字,将加大政治风险与经济衰退的可能。例如,目前希腊便因为无法就采取更多财政改革措施达成一致,而导致欧盟和IMF拒绝向该国提供第二轮的贷款援助。

  因此,希腊的政治风险上升之时,对债务国的条件是否过于苛刻,欧债危机是否矫枉过正,是值得反思与改变的。笔者认为,未来化解债务危机,应该汲取教训,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避免政策扩大化。

  值得肯定的是,欧洲央行已经改变了早前的“动作过小”,转为更加积极,量化放松的态度也已经十分明显。去年年底,欧洲央行决定向欧元区银行提供4891.9亿欧元的贷款,有利于为银行提供流动性,试图避免大银行倒闭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另外,第二轮LTRO也有望在2月底启动,届时抵押品的标准可能放宽,期限也可能将延长。二级市场上,欧洲央行也正在研究国债购买计划的备选方案。

  中国硬着陆风险降低,

  应适时推进结构性改革

  与欧洲人的做法不同,中国解决问题的哲学往往更类似于中医疗法。正如中国决策层在国际上的多次表态,要在经济增长中解决问题。而这一方式,也得到了国际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认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面对出口下滑、失业提高、经济下滑的影响,中国政府率先提出4万亿元救市政策,暂时缓解了危机。当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并未化解,只是有所拖延。

  目前来看,中国硬着陆的风险不大。1月PMI指数为50.5%,比去年12月回升了0.2个百分点,并连续两月回升至荣枯分界线50%上方,这显示伴随着早前过紧的货币政策有所松动、中国农历新年到来,中国经济中需求与供给均保持平稳态势,经济继续维持“软着陆”的运行态势。

  从三大需求来看,预计未来一定阶段,中国的消费仍有较大潜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工资呈现趋势性上涨;二是转移支付的加大;三是中国的消费率与金砖四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区域政策与重点产业政策的落实、保障房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加大,投资回落有限。进出口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进口与出口同样回落的局面,预计中国不会出现出口大幅下滑而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局面。笔者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会保持较高增速,全年GDP或将达到8.6%,推进结构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总之,笔者认为,东西方化解危机的方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可以相互借鉴,避免过度而走向极端。

  换位思考,此时恰逢欧债危机越演越烈之时,而欧盟仍不顾反对,强制征收航空碳排放税、收取银行税等紧缩的政策,虽然有助于改革,但时机似乎不合时宜,在中国显然是不可想象的。笔者认为,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借助于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加大改革力度,莫让矛盾积聚。

  作者为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

  【作者:沈建光/文 】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