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美国人消费不起道德苹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16:03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道德苹果”?美国人消费得起吗!
【作者】陶短房 (本报特约评论员)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近来,美国国内舆论针对苹果公司的“不道德产品”声讨颇为严厉。不久前,《纽约时报》刊出《中国分包商漠视工人健康》的整版文章,指控苹果在亚洲的代工工厂——富士康在中国的一些生产厂劳动条件恶劣,是“血汗工厂”,一场针对“中国血汗工厂”的“道德攻势”随即展开,议员、工会、美国制造业协会等轮番上阵,调查、呼吁、施压,不一而足。
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道德苹果”呼声的背后,是掩饰不住的功利诉求:制造业协会等团体炒作这一话题,目的是“让制造业回家”,把流失到海外、尤其中国和东南亚的制造业产能拉回美国本土;工会炒作这一话题,是因为美国失业率高企,这些“工人阶级”正好打着“关注东方阶级兄弟劳动待遇”的冠冕旗号,试图把在他们看来被抢走的饭碗夺回来;至于议员和其他政客则更无须多言,既然做这样一番姿态便可讨好选区和选民,那么自然不妨高声喊叫——更何况还能顺便捞到面“重视道德”的锦旗呢?
然而一些市场人士却兜头泼了盆冷水:你们算过“美国苹果”或“道德苹果”要卖多少钱吗?
3月4日《奥地利新闻报》算了笔账,如果苹果ipad在奥地利制造,按照当前的利润率,单价绝不会低于1300欧元(约合10790元人民币)。由此类推,劳动力成本和奥地利仿佛的美国本土,一台ipad的价格也会只高不低,这样的“道德苹果”在当前经济不景气背景下,还能复制“三年换代两次、一再制造电子数码产品新时尚”的商业奇迹吗?当美国选民们不得不忍受更贵的“苹果”时,他们还会在意这“苹果”是否是美国“纯血”吗?不仅如此,中国本身就是苹果产品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市场,东南亚地区更是“苹果”最具潜力的未来市场希望之所在,将制造基地从这些地方硬拉回大洋彼岸的美国,折腾出的“道德苹果”,能否打得赢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三星、索尼、HTC、联想呢?
苹果公司曾经指出,生产线在境外不意味着就业岗位的流失,“做大的蛋糕”使苹果为美国多创造了51万个就业岗位,而产能回撤可能导致市场萎缩,届时“水落船低”,就业岗位、尤其是高薪的岗位可能反倒会大批被裁减。
正如比利时评论家塞德里克·勒梅内尔所言,“苹果目前只能选择在中国生产”:只有中国才具备苹果成功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合格的时尚电子产品,并随时根据市场变化,作出最快反应。这位评论家指出,美国人始终抱有一种偏见,即微软、苹果或其他美国企业仅仅因为亚洲劳动力价格便宜才漂洋过海,只要通过炒作类似富士康之类话题让亚洲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企业就会把生产线转移回美国,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亚洲人所能做的,美国人如今根本做不到:美国哪个地方的工人可以在接到一个几周内就要完成的全新产品大宗订单后,保质保量地按时甚至提前完工,并为此不惜加班加点?事实上即便给他们再多物质刺激,他们也是做不到的。
问题在于,许多操纵“道德苹果”话题的人,尤其政界人士,对上面的道理并非一无所知,甚至了然于胸。富士康代工的问题早已曝光,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事实上,倘若代工厂的产品和产能不被认为威胁到美国人的饭碗和数据,并直接影响到选情,美国人也不会揪住富士康问题不放。说到底,“道德”和“公平”、“开放”之类贸易口号一样,只不过是“利己”这个不太好看辞藻上,涂抹的一层金漆罢了。
年底就是美国大选,而经济与就业成为民主、共和两党比拼的重点,偏在这两点上,两党都拿不出什么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把“中国制造”当替罪羊,再顺手扯上面“道德”大旗,让选民对经济、就业的不满有个宣泄去处,同时证明自己“在作为”,就成为“价廉物美”的选战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