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产的焦虑是如何炼成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4 13:37 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陈媛媛
近日,一则“北京上班族月收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的消息引发热议。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称,中等收入群体是成熟社会的中坚力量,现在却陷入了群体性焦虑。(3月13日《北京晨报》)
说起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即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那里也远不是中产们的“天”堂。就以美国为例,在过去二十年,美国生产力水平上升了60%,但中产阶级的收入并没有提高多少。所以,这几年奥巴马总统也一直将延长“中产阶级减税计划,扶持中产阶级”作为经济刺激计划的核心。
但美国的中产阶级,即使生活不易也不致产生群体性焦虑,因为发达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而且公司大都会为员工们提供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就连几个人的小公司、店铺也不例外。至于孩子读书,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免费的,读名校虽价格昂贵,但可以通过完善的助学金制度、勤工俭学等多种途径助其完成学业。
再看看我国国内的中等收入群体,上班族月收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央视名嘴崔永元月入一万不够花……诸如此类的新闻事实,相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工、城市低收入群体而言,看似有点“哭穷”、“矫情”。但看看或是问问身边的中产们,我们的确能感同身受这种不可名状的焦虑。
不断上涨的物价,居高不下的税负,以及高企的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像抽水机一样吸干了城市中等收入者的口袋,扼杀了他们积累财富的能力,并最终影响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 中产阶层的焦虑,或许就是如此“炼成”的。
其实,生活成本的增加还只是表面现象,关键是许多人在诸多压力下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在现实语境下,贫富分化严重,某些人依靠“拼爹”上位、短期内积聚财富;与此同时,却有许多年轻人即使努力工作也看不到上升空间与希望,焦虑自然如影相随。对此,崔永元坦言,自己觉得“最富裕、最像百万富翁”是在1986年。“那时候刚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大概是80块钱”,但感觉总是花不完。那时候,看感冒不会动辄几百块钱,上学没有择校费。最关键的是,社会环境相对公平,底层子女的上升通道通畅,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在读书求知的学子,小手工业者们获得的机会多、赋税轻,可以迅速积累财富……总之,整个社会给人的感觉是充满希望的。
“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而中间阶层也应该是最富有活力与消费能力的,当他们陷入某种群体性焦虑时,这个橄榄的成色也必将大打折扣。
让中间阶层真正成为社会的中坚,首先需要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需要大力推行“结构性减税”,着实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负担,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最后,还要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大环境,让每个人能够看到社会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希望。这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却不能忽略。诚如奥修所说,“对明天的希望会驱走所有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