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吃空饷何以成顽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8 14:51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胡印斌
日前,继浙江永康市、江西新余市、重庆巴南区等地之后,山东济宁任城区也曝出部分事业单位“吃空饷”现象。记者调查发现,任城区种子公司在职37人,从2007年起,多数职工已不再上班,却还领着高于济宁市平均水平的工资。尤其让人称奇的是,从2006年起,这家公司就没有参加年检,已于去年被吊销。(5月27日《新京报》)
30多名职工明明已经多年不再上班,却还领着财政的全额拨款,或待在家里悠哉悠哉当“寓公”,或搞起第二职业增加收入,这样的好事情也太过分了吧?然而,这就是现实,每天都在发生,至今已有6年之久了。那么,在各地财政日益收紧的情势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荒唐事?
目前,当地尚无明确回应,随着相关信息的丰富,相信事件会越来越明朗起来。不过,无论如何解释、回应,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不容回避,那就是时下很多地方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严重滞后了。
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重的路径依赖,很多地方的事业单位改革往往缺乏通盘考虑,只是被动地按照难易程度做一些改动,稍有阻力,就会绕过去,或者放一放,等一等,甚至就会因此而一拖再拖,成为“历史遗留问题”,从而更无人理会、难以解决。任城区种子公司是否属于这样的情形,暂时还不清楚,但道理总归是差不多的。这样的“改革”连“改变”都谈不上,至多算是一种调整,而且还是带有极大随意性的调整。以前有论者批评一些机关、官员的畏首畏脚,说“老百姓早已过了河,官员还在摸石头”,何以至此?根源就在于这些官员、这些机关本身并无过河的热情,外部也缺乏必须过河的压力,当然就会慢慢拖,款款走,敷衍了事,交差而已。
再就是地方财政预算的缺乏公开,也无法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助力,甚至还直接导致了大批事业单位人浮于事。政府机关公务员编制紧张了,职位也公开了,不要紧,可以在事业单位上面搞一些弹性职位,以安置那些非安置不可的人员。这些变通之法的出现,不仅加剧了财政供养的负担,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如此庞大的数目全部或大部分由财政来供养,实在是一种奇观。更何况,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因为其接近、甚至分享公权力的缘故,往往存在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等等弊端,其在攫取公共利益的方面,也天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再不进行改革,很难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如果地方财政预算能够实现充分公开,社会监督也会因之增强,而事业单位大批职工“吃空饷”的现象,也有望因为公开而受到一定约束,不一定非要等到此类集中清查行动才被曝光。经验告诉我们,大凡“运动式”的集中行动,可能见效于一时,却很难割除病灶,风头一过,一切依然。
可见,根本之计,仍在于积极、稳健、彻底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下大力气规范权力边界及运行,不能再留下大段的灰色地带任由权力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