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该炮轰的是短命建筑背后的决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6 10:29 来源: 工人日报

  □张东阳

  建设投入8亿元,使用寿命不到10年——6月3日,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被拆除了,据估计,爆破这个体育场所需要的电子雷管将达到2吨左右,爆破费用在500万元以内。爆破当天,百余老球迷苦守现场近5个小时,送它最后一程。(见6月5日《中国青年报》)

  有媒体报道称,该场馆建得比较坚固,爆破后完全拆除仍需数月,但坚固遮掩不了其当初规划时的不足。当初,相关部门只把它当成一个纯体育比赛场馆,尽管因设计标准高能够承接娱乐演出项目,但因为交通不便,使用率一直不高。自2003年9月兴建至今,它经历的惟一一次辉煌,就是孙悦办的一场演唱会。

  这个当初花费不菲的体育场被拆除,新的商业中心将在此建设,相关部门恐怕不会心痛,因为仅仅是地块收入就会高得多。这也是短命建筑屡见不鲜的根本原因:既然拆除的收益比不拆除大得多,相关部门自然不会考虑背后的巨额浪费。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但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在25~30年。

  一方面是我国日益重视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一方面却是建筑方面的巨额浪费;一方面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却是短命建筑频现;一方面是不断纠偏的单纯追求GDP及“形象工程”,另一方面却是这类行为不断出现……

  “短命”建筑,根子何在?这固然与“一届领导一套规划”、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某些建筑的质量不过关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相关决策者往往没有为此付出相应代价,不仅如此,他们还因此获得了经济数字及形象工程上的“好看”,政绩颇丰。可见,该“炮轰”的不是“短命建筑”,而是“炮制”短命建筑的决策及制度。

  要改变这种非正常的短命,除了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加强建筑质量监控,更应该从上述导致决策者“没有痛感”的根本性问题上努力:一者,城市的重大规划应该广泛征求民意;二者,完善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让官员不再为“光鲜”的GDP瞎折腾;三者,如果相关建筑没有达到规定的最低寿命,需要有人为此做出充分的说明,甚至让相关决策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