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斌:市场经济在对外交往中修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2 04:39 来源: 证券时报

  李斌

  在本期,我们简要讨论一下市场经济与对外交往之间的关系,然后对本系列文章作一个小结。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空前的进步与发展的时期。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对外交往的大门却逐渐关闭起来了(除了短期的“向前苏联一边倒”)。关闭国门三十年的代价是什么?从算法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在于各项经济发展指标进展缓慢,而且在于思想、知识与文化领域的巨大损失。我们变得不敢思想,不会思想,不会生活。我们与外部世界的隔阂愈益加深。

  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就好像一堵墙被推倒了一样,人们一下子看到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在巨大的落差面前,人的心态变化是可想而知的;他将很难保持平静,更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回顾一下对外交往活动中的种种不当观念与做法,对于谋划未来大有益处。

  首先是巨大的差别催生了急起直追的冲动,同时催生了急躁情绪和盲目崇拜外国的心理。与之相伴生的是把外国的东西概念化、静态化和绝对化。一些人只知道向西方表达天真的善意,以为对方也会以同样的善意相回报,因而忘记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我们就像草原上的牧民,对任何来自远方的客人都慷慨地给予优待。这里不打算再讨论时至如今依旧变相存在的对外商投资的优惠待遇,转而看看汽车业中所实行的中外合资政策。当国门打开之后,大家发现我国的汽车工业毫无国际竞争力,于是,某些中央部门挺身而出,垄断了对外合作的谈判权,要来规划一番了。“中外合资企业”的想法于是应运而生。这一举措看上去像是一种为了防止外国产品冲击国内市场而制订的过渡政策,又像是一种技术引进政策。然而,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要过渡到哪里去?我们又引进了什么技术?像样的中国汽车品牌在哪里?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如今的局面是政府行政部门在不了解市场经济基本逻辑的前提下公式化思维、坐井观天和胡乱指挥的一种典型后果,各大国有汽车企业现在都已成为外国汽车公司在华推广其低端业务的代理人,此外难有其他作为。这种体制“确保”了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在世界上“稳固”地处于二流地位。然而,这种“待遇”其实并不是外国公司想要的。如果允许成立外商独资的汽车企业,国内消费者本可以享受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更为低廉的价格。另一方面,假如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允许民营汽车企业自由发展,而不是歧视它们,强大的民族品牌也许同样已经发展起来了。在某些人心目中如同神像般的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一朝却成为中国一家不大的民营企业的附属机构;从类似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营企业所蕴含的力量和魄力。

  与上述态度相反的是对外国的敌视、怀疑与仇恨:外国人在本质上与我们是不可比的,甚至是敌对的;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迫不得已;一旦我们发展起来了,就要关上国门、自给自足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观点听上去像是笑话一般,然而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观念或潜意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对外交往活动,影响着经济政策的制订。因之,我们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我们要搞独立的体系,我们似乎在为未来的某个战争进行着准备,我们要确保在被孤立时仍然能够生存。一些人整天怀疑外国人在串联,在搞阴谋,试图迫害我们;他们把国家之间的正常竞争想象得势同水火。这种“受虐待”的情结是与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极端的自恋相关联的。他们忘记了一个道理:欲使人以诚心待我,我有没有以诚心待人?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不以社会制度来看待人”?

  在这个彼此联系愈益紧密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想独立生存都是不可能的;只想让别人依赖你而你同时又不依赖于别人的念头纯属自作聪明,这不是具有大智慧的文明古国应有的眼界。“利用外资”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待人的、不诚恳的,甚至不道德的说法。不知一些人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当外国的原油、木材和铁矿石大量出口我国时,为什么那里的人民不认为我们在“掠夺”他们的资源?当瑞典官方批准吉利汽车公司收购沃尔沃公司的交易时,为什么他们不担心这会伤害他们的“国家主权”?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国,例如,假如一汽集团被外资收购,我们又将会作何反应呢?

  对待外部世界的种种不当态度,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尽量避免与外部世界展开平等竞争。要么超越甚至支配别人,以显示我的优越,要么则在被超越和被压迫中寻找精神力量。这种旧时代的思维习惯仍然深藏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之中。需要认识到,正如独立生存是不可能的一样,在这个全球大融合的时代中,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谋求某种永久性的、支配性的优势,也将是不可能的。国家之间的界限势必将会日益模糊,世界性的政府早晚必将产生。我们需要用这种前瞻性的认识来更新我们的民族心理,尤其需要用它来更新我们的官方思想和哲学。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开放与改革同属一个逻辑。当前,我国处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建设一个平等、自由、开放、法治、公正和人道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我们不要倾斜和特例,而要平等待遇;我们要法治,不要人治;我们要竞争,不要垄断;我们要公正和人道,不要贪婪与剥夺;我们要理性、智慧和胆略,而不要愚昧、短视与得过且过。

  改革开放事业正在进入一个需要作出新的理论说明的阶段。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过去的历史?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我们需要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这些问题上的明确的官方态度是重要的。意识形态的更新从根本上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俗话说:有理,不怕拿出来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虽然在建设一个新社会方面遭受了挫败,但是,它从外部施压,改造了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贡献是不容否认的。在今天,对于那些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想和价值观的人,以及那些严厉抨击社会不公的人,不能给他们简单地扣上“反对改革开放”的帽子;他们的诉求应当得到严肃的对待。同时,我们发现,某些鼓吹市场经济的人,他们其实是在鼓吹原始的、野蛮的资本主义;这些人实际上是在抹黑市场经济,损害它的名声。市场是服务于人民的,是大众的,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本系列文章所主张的基本观点。

  一个用三十年时间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花费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来改造它,这个速度似乎嫌慢了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些人在犹豫,有些人不硬气,有些人不想抉择。这就好比农民进了城,乡下的房子和田地都要留着,以防“万一”;其实他不知道他走回头路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他只是不想承担选择的责任。然而,有识之士们都已认识到,当前的改革宜急不宜缓,拖延越久则后患越多;如果全国上下能够团结一致,一鼓作气,一举越过这道门槛,顺利奠定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国家之大计,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