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为什么日企在中国正走向衰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5 10:36 来源: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 | 关田刚司(日本)

  日本企业故意拉开两国市场的差距,不想把最尖端的产品第一时间在中国上市,这样彻底扫了中国粉丝的兴

  日企在中国走向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研发力量“非本地化”,导致产品导入期慢,更新不及时。

  一些欧美成功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研发中心移至中国,甚至把某些新产品的首发也转移到中国市场,并成功制造话题吸引消费者。

  但日本企业很少这样做。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手机是很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无论从功能、外观和售后服务方面,都很得中国消费者好评。但好景不长,到了2005年底,日本手机品牌几乎全线撤出中国2G市场。后来夏普公司带着3G手机卷土重来,但面临重重的市场压力,在苹果手机问世后更是几乎销声匿迹。

  我在1998年到2010年为三家日本手机品牌做过市场调研和广告策划。我们发现,中国有很多日本手机的粉丝,不少是从日本直接买回,有的是购买水货,因为他们认为日本产品的功能和款式都比较好。他们表示,如果这些日本手机可以在中国同步销售,一定会去购买。

  但日本企业并没有这么做。他们反而故意拉开两国市场的差距,不想把最尖端的产品第一时间在中国上市,这样彻底扫了中国粉丝的兴。

  再等欧美、韩国手机品牌排山倒海般涌进中国市场时,日本企业已经束手无策,甚至连头也抬不起来了。我们曾多次跟客户提出相关问题,但中国公司高层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无权左右日本总部的决策,甚至连下一步准备上什么产品都不是很清楚。

  第三,日企在中国市场的用人上也存在很大问题。

  放眼在华日资企业的管理层,要么清一色日本人,要么就是引入海归华人,其实这两种用人方式都存在较高风险。

  前者因为太保守,再加上不懂中国国情或者对中国市场潜力预测不足,很难找到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钥匙”。再加上“空降部队”很多不想承担风险,只想平安过渡,直到回国。后者则通常与总部沟通有障碍,再加上与本地的日本人之间有摩擦,决策时常常轻不得、重不得,有些关系公司命运的重大决策很难落定。

  第四,日本企业往往“纸上谈兵”很多,“走基层”不够。

  1997年我初到中国工作时,常常与一家大日企的上海总经理齐藤一起坐火车去偏远小镇出差,一起吃盒饭,与当地的经销商一起喝酒唱歌。

  齐藤告诉我,他不喜欢看书面报告,相信亲眼所见,喜欢结交朋友,并且认为“越脏的地方将来越有市场”。

  一次我们去浙江温州,不巧遇上洪水,一家经销商仓库里的货都泡烂了。齐藤与销售部长商量后当即决定,马上从上海调运一批货无偿支援他。这个经销商被深深感动,不久后成了当地业绩最好的经销商。

  1999年齐藤被调回日本,这家公司的领导也不再亲自“走基层”了,“纸上谈兵”的会倒是越来越多了。时隔十几年,现在的这家日本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已经远非当年可比。

  第五,日本公司收入分配太均衡,“大锅饭”味道浓厚,一些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就被压抑了。

  日本人较真、固执、不愿意改变,这一方面是个优点,另一方面却可能导致太狭窄的思路和太偏见的主观,与中国本地文化脱轨。不摆脱这样的思维模式,日企就很难扭转在中国市场逐步走向衰落的现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