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海龙被立案调查:漠视风险等同自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7 22:06 来源: 华夏时报恐龙数据高级风险师 雷明
【风险舆情】
风险指数★★★★★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2011年初,由于存在财务核算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问题,证监会山东监管局要求山东海龙责令整改,6月初,山东海龙被该局立案调查。
5月10日,控股股东潍坊市投资公司通知山东海龙,授权晨鸣控股对山东海龙进行托管。8月23日,山东海龙发布公告称,潍坊市投资公司与晨鸣控股已经解除了《国有法人股份之授权经营和管理协议》,晨鸣控股不再履行对山东海龙的托管责任。
9月2日,山东海龙发布公告称,由于2010年末公司未履行担保程序亦未履行及时披露义务对外担保(未包括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担保)所涉金额达42300万元,占2010年期末经审计净资产的43.9%。截至公告日,公司仍未解决上述违规担保,且2011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违规对外担保10000万元,山东海龙被实行股票其他特别处理,成为“ST海龙”。
9月3日,ST海龙发布公告称,根据初步合作意向,潍坊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继续洽谈中,将在进一步研究、调查,并与有关方面达成必要共识的基础上,按各自决策程序作出相关决策。目前恒天集团已开始尽职调查。根据该公告,恒天集团有可能入主山东海龙。
9月16日,由于资本结构失衡,经营性现金流周转紧张,短期支付压力加大等原因,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将山东海龙的主体评级和其短融的债项评级分别降至A-/负面和A-2级。
9月20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称,山东海龙在“11海龙CP01”短期融资券项目申请注册发行期间,蓄意隐瞒公司重大事项,并且募资约定用途与实际用途不符,给予山东海龙原董事长逄奉建、原副董事长兼财务总监王利民、财务部部长李洪太公开谴责处分,并注销短融券剩余2亿元的注册额度。
9月25日, ST海龙发布公告称,由于存在巨额违规担保事项行为,9月23日,公司及相关当事人被深交所给予公开谴责。
资料显示,山东海龙于1996年12月26日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一家主营业务为粘胶长丝、粘胶短丝、棉浆粕、帘帆布和无纺布的化工企业,其中短丝、棉浆粕、帘子布、帆布生产规模居国内首位。潍坊市投资公司持有山东海龙16.24%的股权,目前为山东海龙的控股股东。
【风险警报】
ST海龙如今正在被戴帽、托管失败、处罚、资信降级等诸多风险事件威胁和困扰,而未来的重组之路更是疑问重重。造成如此之多的“痼疾”,或许可以从风险管理的层面找到根本的原因。
原因之一:
财务风险管理严重缺失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山东海龙负债总额为78.72亿元,占其经审计净资产的321.79%。较2010年底增长15.53%,资产负债率升高达91.46%,仅短期债务占比就达到80.27%。目前ST海龙的担保数额在31亿元左右,相当于其公布的净资产的3倍以上。
恐龙(KOLONG)数据风险分析师认为,ST海龙由于盲目追求产能扩张而导致巨亏,内部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流失,违规巨额对外担保引来担保责任重负,种种表象足以见得ST海龙财务缺乏真正的风险管理,由此导致漏洞频出,危机可能一触即发。
原因之二:
信息披露风险管理极为不足
对于目前ST海龙的经营危机以及资产重组前景,副总经理、代董秘马立臣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处在十分敏感时期,详情不便透露。而对于为何委托晨鸣托管及此后其离开的原因,马立臣表示不知情,只是执行“通知”。
恐龙(KOLONG)数据风险分析师认为,貌似谨慎的态度,非但不能澄清事实,相反却反映出ST海龙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随意性、不充分性,同时也说明了其对信息披露风险的轻视。其实,根据山东证监局的认定,ST海龙在信息披露方面已经有过一些劣迹。例如,存在“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担保情况披露不完整”、“对外担保披露不及时”等问题。
此外,山东海龙在“11海龙CP01”短期融资券项目申请注册发行期间,未能真实完整披露重大信息,且前任诸多高管在知晓公司出现重大经营不利变化情况下,存在蓄意隐瞒公司重大事项的情况。另外,短期融资券的实际用途与约定用途不一样,也未及时向市场披露。
恐龙(KOLONG)数据风险分析师认为,上述不断涌现的斑斑劣迹,说明ST海龙首先在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的思想认识上就极为轻视,其次说明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披露滞后、不充分、不真实等顽疾,信息披露风险管理严重不足,从而被监管机构处罚、资信评级机构降级,未来还可能面临投资者的索赔。
原因之三:
募集资金风险管理形同虚设
据了解,“11海龙CP01”于今年4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为4亿元1年期短期融资债。募集的4亿元资金中,按计划,1.7亿元将用于采购棉短绒、木浆粕等原材料,余下的2.3亿元用于偿还公司本部贷款。而实际上,山东海龙将3亿元资金用于偿还恒丰银行承兑汇票,1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指出山东海龙在发行前就已打算改变资金用途,这说明其此次融资完全是为挪用资金服务。这些违规行为如果被监管部门查实,将可能面临处罚风险。由此可见,ST海龙募集资金管理制度只是摆设,而对募集资金的风险管理更是形同虚设。
原因之四:
重组风险管理效能弱化
为挽救昔日的行业龙头,潍坊市政府首先拉来了本地企业——晨鸣控股集团。晨鸣控股托管期间,ST海龙近70%的产能停产,大量下岗职工要求政府解决企业长期拖欠的五险一金。仅仅3个月后,晨鸣控股便解除了与潍坊市投资公司的托管协议,该重组以失败告终。
此后,在潍坊市政府的牵头下,ST海龙很快找到另一重组方——恒天集团。据了解,目前ST海龙大股东仍在与恒天进行谈判,停工的部分产能恢复了生产。但恒天集团能否成为最终的重组者,以及ST海龙能否通过重组获得新生,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不能排除恒天集团会因为ST海龙的诸多包袱而放弃的可能。
恐龙(KOLONG)数据风险分析师认为,企业重组虽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优化,是摆脱经营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重组涉及资产、业务、债务、管理体制、人员等方方面面,因此其风险也极为复杂繁多,如不对重组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则难以确保重组的成功和对重组中各风险的防控。
ST海龙的两次重组均由潍坊市政府牵线,这种“拉郎配”不仅不符合市场化重组的要求,同时弱化了ST海龙重组风险管理的效能,从而在重组过程中,各种风险逐渐显现,最终未能取得应有效果。
恐龙(KOLONG)数据风险分析师认为,ST海龙若想重拾乱局,真正需要的不是他人的挽救,而是风险管理意识的树立和风险体系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