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短期底部关注次新与重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6 14:38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记者 郑捷

  短底关注两类股

  《红周刊》:节前聊到政策是节后市场的主导因素,节后出现汇金增持等消息出台,难道你早有预感?

  何岩:确定的消息当然没有,但这两项政策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走的出乎意料,只不过是没有像前两次那样直接大涨罢了。历史会重复,但并不是简单复制。不瞒你说,11日出新低的时候我还有点高兴,穿头破脚,打破普通抄底者的猜想反而是出底部的最好方式。

  《红周刊》:那现在你认为已经出底了?

  何岩:如果本周接连下跌,可能出大底,以目前形态看短期底没问题。趋势预警显示,大底还需要继续观察。还记得咱们上周聊的见底的两种模式吗?

  《红周刊》:记得,有两种经典模式。一种是“急杀”,即力度大、幅度深、时间短。恐慌、大面积跌停。另一种,横盘大幅震荡,筹码充分交换。

  何岩:是的,目前的大盘可能演变为第二种模式,但震荡的时间周期略有不足,所以,目前仅以中短期底部看待。既然短期底部出现,操作上,10月之内可谨慎乐观,而操作对象则不必过于挑剔。符合两大条件的股票都可以关注:技术面底部堆量以及基本面有炒作题材。

  注意仓位控制

  《红周刊》:你预期之中的利好使大盘难以出现最后的急跌,大底暂时不能确认,遗憾啊。

  何岩:我的看法是,有小行情就做小的动作,有大行情就来点大动作,没行情就休息。注意控制好仓位。

  《红周刊》:说到仓位,目前很多投资者都是被套的,目前的反弹对于他们解套似乎是无济于事。

  何岩:我们曾在多次的课上反复强调过,仓位控制和市值曲线的重要性,并明确给出了极其明确的量化操作流程。此前的大盘,再看好的股票也只能保留20%~30%的仓位,怎么可能有深套的危险呢?

  《红周刊》:大部分读者并没有上过你的课,体会可能不深。你再扼要地说一下吧。

  何岩:还是说同仁堂吧,在讨论这个案例时,我们说该股具备基本面大拐点特征,技术面在34元向下10%左右是最佳买入点。即便是34元介入,持有至今仍有盈利。而同期大盘下跌三百点,你的账户市值曲线仍然向上,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如果期间根据简单的操作系统(比如我们反复提到的五周均线买卖系统)进行获利了结的操作,现在就非常轻松。

  统计选股学

  《红周刊》:你别老拿同仁堂说事儿,还有端午课上重组股的教学案例ST黄海,拿到现在不动比同仁堂赚的还多。现在看是多好的股票,在当时一般人还真是难以识别。

  何岩:股市是要不断学习思考的地方,不去思考哪儿来的利润。你有没有做过统计,大盘从2700点附近跌到现在,哪些股票有获利机会?

  《红周刊》:我记得有一波次新股的机会。当然ST的股票也一直有表现。

  何岩:你的感觉是对的,但是统计一下更有发言权。经过我粗略的统计,端午节至今的4个多月里,2500多只股票,涨幅前五十名,超过90%集中在你刚说的两大类股票中。而在所有板块指数从形态看,最强的一个是近年一直有不俗表现的医药、酒类等消费板块,另一块就是ST板块。这些统计都能为日后的操作提供思路。

  《红周刊》:又学到一招,统计阶段涨跌幅。不过光知道重组板块好、次新股好还是没办法直接选出好公司。

  何岩:你想的还是不够仔细。如果把ST板块近四个月的表现再仔细梳理一遍你就会发现,剔出个别基本面无药可救的公司后,其余大部分符合我们选股模型公司都轻松跑贏大盘,如果对它们的基本面公开信息做一些最基本梳理和分类,甚至可以做到大盘暴跌你获利。现在大盘转暖,又到了次新和重组股表现的时候了。

  《红周刊》:太诱惑了,其实这两天的盘面也已经开始反应。这期篇幅太少,下期你得好好跟我讲讲。

  何岩:次新股分属不同行业,基本面分析需要较长期的积累;与之相比,重组股的寻找思路相对统一,作为两市不多的永恒题材板块值得多花些时间研究、研究。

  《红周刊》:热切盼望。

  何岩:不急,有机会我先给你介绍一位老朋友,他是国内购并重组的业界前辈,他的亲身经历可能让你更好的理解大购并、大重组的内涵。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