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基金催生新股泡沫自食其果 长期投资沦为投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14:53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基金频繁以高价参与新股申购,催生了新股泡沫,这是专业投资、价值投资、长线理念的沦陷,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当医治此弊病。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袁京力】/文

  公募基金以最高价申购新股的故事仍在继续。

  春节前,中国证监会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基金公司高度重视新股询价申购,要坚持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原则。并具体提出基金公司应加强内控、监察稽核,不得受人请托进行报价,不得进行非理性报价等要求。

  但这并未阻挡公募基金高价申购新股的行为。1月底至2月初,创业板共计有4只新股发行,其中,朗玛信息(300288.SZ)、利德曼(300289.SZ)和华纳百录(300291.SZ)分别由中邮创业基金、国联安基金和华夏基金报出了最高询价,而三家基金也如愿中签。

  价高者能留在新股申购的游戏之内,这是2009年新股改革朝市场化方向推进的重要一环,却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基金为获得配售资格竞相提高报价,最终自食其果成为新股泡沫破灭的牺牲品。

  泡沫制造者沦为受害者

  作为A股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被称为专业投资者,但其却成为新股发行泡沫的制造者,最终也成为受害者。

  《证券市场周刊》对2011年新股IPO的询价数据统计发现,估值越高的板块,公募基金参与询价越疯狂。

  统计数据显示,在主板36只新股IPO过程中,有12只新股的最高价是由公募基金报出;在中小板115只新股IPO过程中,共计50只新股的最高报价是由公募基金报出,占比为43.48%;创业板共计128只新股进行IPO,其中56只新股的最高报价为公募基金,占比达到43.75%。

  其中,宝盈基金给出了新研股份(300159.SZ)的最高报价,后者IPO发行价为69.98元/股,发行市盈率为150.82倍,而宝盈基金的报价为88元/股,比最终的发行价高出25%,该股目前的价格尚低于其发行价。

  本刊记者根据两市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统计,上交所的代表指数上证综指2010年的市盈率只有17倍左右,深交所中小板公布年报的509家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约为42.6倍,创业板209家公司平均市盈率为108.8倍。

  除了主承销商推荐的询价机构之外,中国证券业协会批准符合询价资格的机构共计284家,其中包含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QFII机构及保险资产公司六大类机构,而具有询价资格的62家基金公司占询价机构的数量只有21%,在2011年创业板新股发行之中报出最高价的比例却超过40%。

  对于基金而言,参与新股申购,本应是建立在前瞻性研究上的长期投资行为,但最终却没有体现其研究能力。

  以2011年基金出具了最高报价的5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截至2012年2月27日共有53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业绩快报,公募基金并没有规避绩差股:12家上市公司业绩同比下降,近10家上市公司2011年净利润增幅在10%以内。公募基金强烈看好的这些上市公司,至少在短期内并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回报。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募基金频繁打出最高价,从网下申购开始制造泡沫,最终这泡沫破灭的后果由二级市场承担,创业板指数在2011年跌幅达到35%,全年处于挤泡沫的过程中。

  其直接后果是,由于涉足了太多的中小板、创业板的中小盘股票,公募基金在挤泡沫之中也未能幸免,偏股型基金年平均回报率为-24.01%,高于上证综指-21.68%的跌幅,“股债双杀”也导致了2011年成为十年来公募基金业绩最差的一年。

  长期投资者沦为短线炒家

  作为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本应崇尚长期投资,获取与优秀上市公司共同成长、增值的机会,但其参与新股更多是从短线套利为出发点,与长期投资严重背离。

  在新股IPO上,公募基金更像是短线炒家。以创业板首批上市的8家公司为例,相较后续上市的创业板公司,这批上市公司的质量更被市场看好,即便如此,它们也并未被公募基金长期持有。

  根据上市公司季报、中报、年报披露信息显示,创业板首批上市8家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中,仅银华系基金坚持持有神州泰岳(300002.SZ)超过1年以上,不过,该股票自上市以来基本维持了正的投资收益。

  事实上,公募基金参与询价并认购,更多是出于短线套利的考虑。此前,参与打新股也一直是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神话。

  一位基金经理也坦承,新股在公募基金眼里就是一个短期博弈的工具,看不看招股说明书都没关系,而且,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招股说明书。基于排名的压力,由于其他基金经理可能打新,所以他也必须打新,而且出价不能太低,否则就被淘汰。

  广发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王琪表示,自新股采取市场化发行以来,询价机构不断推高报价,都是基于一个大前提,“只要中了新股,就一定能赚钱”。高发行价导致打新收益率降低,但仍有收益。在各家机构争先恐后打新时,有些机构为了拿到筹码,会报出比心理预期更高的价格。根据平安证券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以2006年为例,2006年新股申购资金收益率平均水平为0.286%。以此为基础,按申购资金年周转40次计算的年化收益率为11.44%。考虑到公募基金能参与网下申购,其打新的低风险回报还更高。

  始自2010年7月的新股改革制度,提出了新股配售摇号制度,这被认为能削弱债券型基金的打新热情,有利于偏股型基金长期配置,但事实却并未朝这个方向发展。

  为了提升收益率,进而提高排名,债券型基金仍是打新股的重要力量。

  “一开始我也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不打高价股,但这样业绩也明显落后。因为排名压力,我只有放弃原则,排名马上提升了。”一位债券基金经理无奈地表示。

  据了解,除了可以用足现金资产打新外,债券基金可以将持有的债券资产通过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回购,获得更多资金参与打新,用于打新的资产最多可以占基金规模的50%-60%。而在固定收益类产品线上最丰富的富国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成为了新股网下申购的常客。

  如,某债券基金对基金打新股的解释为:“新的投资工具不断出现,将会带来无风险或低风险的套利机会。这样的套利机会符合债券型基金的风险定位,但收益却可增厚,因此在债券型基金中加入打新股,不增加风险,却可为增加投资收益的潜在机会。”然而在新股破发潮中,这种“无风险或低风险的套利机会”正在转变为大幅亏损。

  Wind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15只基金网下申购新股的次数超过20次。“工银瑞信增强”收益排名第一,获得网下配售38次;“工银瑞信信用添利”和“富国天利增长”紧随其后,以37次并列第二;“工银瑞信双利”29次获得网下配售,位居第三。

  根据基金合同契约,这些债券基金并不能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而是选择在网下申购解禁日的10个交易日内出清,这显然是一种短线行为。

  不过,形势在2011年发生了改变。随着中小板的大扩容和宏观调控所引发的流动性紧张,打新的低风险套利收益率在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共有282只股票首发上市,其中199只跌破发行价,首日破发的达到84家,282只新股以发行价和年末收盘价计算的平均收益率为-9.15%。

  以基金打出最高价的创业板56只新股来看,其中有24只新股在三个月解禁当天出现了破发的情况,参与网下打新的公募基金,不得不在这一天面临浮亏的状态。而打新最频繁的债券型基金在2011年因为打新经历了巨大的波动,国信证券指出,虽然打新为债券型基金全年贡献了正收益,但在二季度却经历了剧烈的波动,有悖于债券型基金稳健回报的投资风格。

  随着未来新股IPO的不断推出,二级市场股票供给将大大增加,新股破发的概率将越来越大,短线炒家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

  主动价值发现者沦为题材炒作者

  由于是受托管理,资金安全性应是公募基金经理首要考虑的因素,这决定了其更应该从基本面出发,不过,个股基本面却被公募基金远远抛诸市场环境、题材及估值因素之后。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同样坚守价值投资理念的QFII基金,在本刊统计的128家创业板公司的IPO中,只有一家上市公司IPO获得了QFII基金的最高报价。

  “最终的结果就是机构竞相报高价,个体的非理性带来了群体的非理性。”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师杨德龙表示。

  他所指的就是2009年推进的新股询价制度。2009年启动的新股改革,推出的是改良版的荷兰式询价制度,按照新的规定:只有机构报出的价格在发行价以内,才具有获得配售的资格。

  其直接后果是,机构并不需要为自己的高报价买单,而为了能中签,机构也倾向以更高价格参与申购。

  由此,在申购新股时,机构并不是以上市公司基本面为基础。

  “公司考虑基本面因素比较少,主要是研究员根据公司炒作题材、市场环境写出报告,基金经理根据报告参与打新。”总部在北京的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这几乎是所有基金公司的操作套路,由研究员给出大致估值区间,由基金经理决定是否参与。

  “我们对于新股的投资流程是,研究员先根据对新股的判断,给出打新范围以及询价范围,基金经理在给出的范围里有权力浮动,做出投资策略。”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主要考虑市场环境,基本面并不那么重要。”一位股票型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不少基金打新都是为了短期收益,长期投资的较少,研究方面当然会要求低一些。而且,新股越发越多,基金公司的研究力量有限,不能覆盖这么多新股。”

  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表示,“由于投资者只能在有限的股票发行中选择,这使得对投资者而言,鉴别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前景已显得并不重要,如何获得新股才是关键。”

  这与渤海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观点类似。该报告认为,在个股基本面、估值(发行PE)和市场环境三方面看,整体市场环境对打新收益率具有显著影响。

  在新股申购之中,公募基金更看重的是具有概念或者题材的股票。

  2011年,中国在物联网、环保、文化产业等领域,均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的口号,并在一些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这对资本市场的相关个股产生了短期的利好,这些行业的个股更易受到机构的追捧。

  比如,华宝兴业基金报价55元/股申购的永清环保(300187.SZ)、招商基金报价34元/股申购的中电环保(300172.SZ)、华富基金报价95元/股申购的电科院(300215.SZ)以及国泰基金报价62.15元/股申购的迪威视讯(300167.SZ),均为上述领域上市公司,虽然这些公司的发行市盈率均在55倍以上,但仍受到了公募基金的青睐。

  不断破发的新股犹如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打在基金脸上。在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方向不会动摇、一二级市场价差逐渐缩小的大趋势下,基金寄希望于打新攫利的模式或将改变。

  根据中信证券的统计,美国市场的IPO上市首日收益平均值为19.76%,香港为17.55%。美国市场有1/3的新股上市首日即破发,涨幅超过50%的仅占8.26%。

  王琪表示,“新股接连破发之后,机构也不敢随便乱报价,新股定价会更加理性。”

  而作为游戏的参与者,在游戏规则未改变之前,只有两个选择——继续玩下去或者退出。华宝兴业基金、信达澳银基金选择了退出。

  2011年12月28日,华宝兴业基金成为第一家暂停参与新股询价的基金公司。2012年1月11日,继华宝兴业基金后,信达澳银基金亦公开宣称将暂停参与各发行人的IPO询价,暂停接待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IPO路演,成为第二家明确表示跟进的基金公司。

  这或许只是个例,但却是基金业对盲目打新反思的开端。而对于整个基金业而言,理性参与新股发行,既需制度的变革,也许自身投研能力的提高和信托责任意识的强化,这条路任重道远。

  对于公募基金指责的新股买方卖方力量悬殊,承销商垄断新股发行的状况,证监会主席助理吴利军日前表示,“证监会将继续改进和完善监管制度,推荐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推动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完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和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共同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