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鹏翎胶管自主创新优势遭质疑 新增300名员工仅2人从事研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6 10:52 来源: 大众证券报

  《大众证券报》近期相继刊发的《鹏翎胶管二次过会疑窦重重 渤海证券被指“吃相难看”》、《IPO二次上会“飞速” 鹏翎胶管招股书错误迭出》,引起了市场对于二次过会的鹏翎胶管广泛关注。记者进一步调查该公司的基本面发现,除了上会审核、招股说明书等问题外,鹏翎胶管核心优势存在瑕疵,其经营前景存隐忧。

  研发人员增长缓慢

  自主创新优势是鹏翎胶管着力描述的核心竞争力,其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对此描述用了近两页纸,可谓颇费笔墨。鹏翎胶管在阐述“公司的竞争优势”第一项便是介绍“发行人的自主创新优势”,从机制、工具设备、技术、成果等四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作为创新过程的实施主体,人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记者将鹏翎胶管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与去年提交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下称“旧版”)对比发现,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该公司员工人数增加了300名,增幅近四成。但令人惊讶的是,300人中仅有2人从事研发工作。(详见表一)

  由表一数据可以看出,技术人员24.83%的增幅远低于人员总数(39.89%),核心技术人员原封不动,研发人员仅增长2.17%。“从这组数据大致可以推断,鹏翎胶管生产规模扩大了,招聘了不少新员工。与此同时,为一线配备的技术人员随之增加。这些技术人员更多层面是负责简单工艺方面,保证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与严格意义上的研发、创新,有较大差距。”一从事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士告诉《大众证券报》记者。

  事实上,鹏翎胶管在合肥、成都设立的两大子公司2011年进入大规模生产状态恰好验证了上述人士的判断。

  乘用车胶管竞争激烈

  鹏翎胶管主要业务为汽车用胶管的科研、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汽车发动机附件系统软管及总成、汽车燃油系统软管及总成、汽车空调系统软管及总成等六个系列的汽车用胶管。

  业内人士介绍,国内汽车胶管企业数量众多,各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同国外的胶管企业比相差悬殊,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此外,跨国汽车胶管制造商逐渐登陆中国,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中国建厂,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使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与跨国汽车胶管制造商的差距,鹏翎胶管也坦言“夹缝求生存”:“国内同行业企业还不足以与之抗衡,但由于各大汽车集团迫于成本压力,加大全球采购力度,中国国内企业往往能在某些项目上利用自己的成本优势取得一些突破。”

  去年6月在创业板上市的美晨科技(300237)是鹏翎胶管的同行,均属于汽车胶管产业。不过,美晨科技在上市之际便从细分行业与鹏翎胶管做了切割,宣称其是为商用车配套,而不是服务乘用车。“由于主机厂市场竞争格局、应用条件、生产工艺等的不同,乘用车和商用车减震橡胶制品市场具有明显差异。国内乘用车市场上外资、合资企业占主导地位,使得乘用车市场成为外资、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供应商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包括瑞典特雷勒堡集团、日本东海橡胶株式会社等外资、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减震橡胶制品供应商均主要配套乘用车市场。”美晨科技称。

  美晨科技招股说明书介绍,国内主要汽车胶管生产企业有40 多家,其中外资15 家,占到1/3 以上,产量则占到了1/2;外资企业占据空调胶管等高档胶管市场2/3 以上的份额,豪华型汽车所用胶管几乎全部由外资企业生产。目前外资企业在乘用车胶管市场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华工厂数量不断增加。对此,鹏翎胶管亦表示认可:“据统计,目前中国生产汽车胶管企业有60多个,其中外资企业20家,占1/3左右,占据着大部分配套市场。”

  高增长已现隐忧

  更令人惊讶的是,正在等待上市的鹏翎胶管经营状况已现隐忧,高增长疲态尽显、难以持续。记者将鹏翎胶管近三年经营数据进行了分析。(详见表二)

  2010年营业收入比2009年增加44.3%,但2011年仅比2010年增加13%,营收增速迅猛下降。与此同时,鹏翎胶管实现的净利润增长幅度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速,“光长骨头不长肉”;而净利润率则是“王小二过年”,由13.79%降至11.1%又降至10.78%。

  在鹏翎胶管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介绍的“风险因素”中,“行业风险”排名第一。公司称,汽车胶管生产行业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未来汽车行业的增长态势持续的时间以及其具体增长速度都将直接影响汽车胶管制造行业的增长水平。

  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乘用车销售1375.78万辆,同比增长33.17%;2011年全国乘用车销售1447.2万辆,同比增长5.2%。这组数据给出了鹏翎胶管营业收入增速骤降的原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5月乘用车共销售633万辆,同比增长5.48%。此数据基本与2011年持平。

  乘用车高增长难以再现,鹏翎胶管却要迎来募投项目投产后的产能消化的困难。鹏翎胶管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全面达产后,公司在空调胶管、助力转向器胶管、冷却水胶管的产能分别增加年产能1000万米(200万套)、500万米(200万套)、1000万米。前两者为鹏翎胶管的新产品,新增产能存在市场消化的风险。冷却水胶管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产销率分别为98.10%、97.95%和96.95%,新增的1000万米的产能是2010年销售量(1927万米)的52%。在产销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产能陡然增加如何消化无疑是摆在鹏翎胶管一大难题。

  《大众证券报》将继续关注。

  记者 叶开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