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新晋民生银行第五大股东 或是战略大调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9 15:08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证券市场周刊》
史玉柱大量增持民生银行,几乎同时王亚伟则在悄悄清仓银行股,银行股的低估值、高业绩增长和不可触摸的风险几乎形影相随。在高通胀短期无解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是否会进入“股债双跌”的陷阱里不能自拔?
【《证券市场周刊》特约作者 栗平】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买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并不稀奇,他所控制的上海健特本就是民生的前十大股东之一,只不过这次动作幅度有点大,给人“战略大调整”的感觉。
据媒体报道,由于此前史玉柱通过41次增持已经在民生银行A股砸下近38亿元,加上最近在H股上的投入,预计史玉柱投入的资金已达43亿元左右。
港交所已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6日,史玉柱A+H的合计持股89725万股。而这一持股量已经超过了民生银行半年报中第五大股东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持股量(88897万股),史玉柱已成为事实上的第五大股东。其距离民生银行第四大股东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的持股量(90576.45万股)也仅有不足1000万股的差距。
或许,低估值是最好的投资理由,也是最好的投机借口。
他想做银行家?
史玉柱自称:“三年内的股价涨跌和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关心的是三五年后民生的PE和PB。”
他在微博(http://weibo.com)上也有透露:“朋友一份地方融资平台调研报告比投行雾里看花靠谱:10万亿元,扣除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贷款,余额8万亿元。与国外相比占地方财政比重很小,占100万亿元国有资产比例不大。银监会已叫停新融资,靠发地方债等逐步消化存量。2014年前到期仅40%多,完全可控。三五年期贷款已要求提前逐步还本。唯一风险是后任市长不理前债。”
知情人表示,由于史玉柱在保健品行业赚了大量的现金流,而现在银行股的估值已经接近极限,银行股又非常适合大资金进出。何况上市银行股权很容易质押,急需资金兑现也方便。如果能做银行的较大股东,取得董事会席位,对未来自身的融资需求也有很大帮助。
而且,大资金是不可能买在最低点的,只能是战略投资。目前民生银行不到1.4倍的市净率,6倍的市盈率,接近1元的每股收益,明年市净率就接近1倍了。到目前为止,银行股基本没有跌破净资产的先例,仅仅是银行股业绩的拐点,增速下滑而已,投资银行股很安全,持有几年等下个经济周期,估计会有收益。
相比较而言,目前保健品可信度较低,网游的市场规模也达到了一个瓶颈,史玉柱的钱目前没有更好的项目投资,投资银行股除了低估值,还能实现一些战略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上海证券银行分析师郭敏认为,民生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仍集中于商贷通,该业务余额超过2000亿元,预计今年新增贷款1500亿元,贷款增速在15%左右,商贷通新增贷款占全部信贷贷款的50%左右。
同时,目前商贷通的新增不良率为0.11%,而公司通过行业互保、担保、抵押等多种方式进行风险控制。
银行股很安全?
从半年报公布的业绩看,银行仍是目前最赚钱的行业,一季度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和建设银行(601939.SH,00939.HK)的净利润已经超过1000亿元,但银行股的问题在于这么赚钱还要再融资,扩充资本充足率。而民生银行亦是食言再融资,因此未来银行股每隔一两年就再融资可能是大概率事件,这也会对其估值形成压力。
按照最新中报业绩,民生银行、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和建设银行的PE目前均已降至6倍以下,分别为5.36倍、5.39倍和5.99倍,由此,银行股也渐渐告别曾被认为是估值底部的七八倍市盈率的时代。
分析人士指出,银行股在二级市场上走弱,主要与当前宏观环境、流动性有关。
首先是国内宏观环境不支持银行股大幅反弹。在经济下行、通胀高企、货币紧缩的宏观环境下,与经济和政策高度相关的银行股难以具备反转的“内力”。其次,目前国内的流动性也难以托高银行股。在外围市场动荡、国内政策未明的影响下,A股市场心态持续谨慎,热点仅靠存量资金实现闪转腾挪,有限的资金要想撬动大盘银行股,恐非易事。
银行股基本面的向好和股价的向下,不仅让普通投资者犹豫,也让引领市场风向的投资牛人犯难。史玉柱和王亚伟对银行股截然不同的态度或许说明了对银行股未来走势的分歧。
数据显示,2010年年报,王亚伟执掌的华夏大盘十大重仓股里,银行股有4只,分别是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601818.SH);华夏策略持有银行股共3只,为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2011年一季报显示,王亚伟已在减仓银行股,其中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的十大重仓股中,均只剩下交通银行;2011年中报,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的十大重仓股中已见不到银行股的踪影。
但史玉柱今年以来却用42次增持行为表明自己坚定看好银行股的态度,正如史玉柱在微博上所说:“中国投机思维的分析师和股民有点偏多,资本市场需要多些长线投资者。”
一公募基金经理坦言:“史玉柱和王亚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主力资金的投资风向,或许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判二位投资牛人对银行股的抉择。因为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肯定是慎重考虑后的结果。唯一区别的是,两者在投资上的侧重点和思路不同。”
激进投机陷阱
金融行业的表现往往会滞后于经济周期,因此该行业的盈利高峰往往对应的是经济周期的下降周期,不排除最终金融业会在经济衰退后期出现亏损。此外,尽管目前A股市盈率已经达到了2008年的低水平,但相比2005年五六倍的低市盈率来说,目前上市银行的业绩可能构成了“低市盈率”陷阱。
历史上看,股债双跌是小概率事件,但在过去一段时间表明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股债双跌的过程。
2010年下半年以来至今,股市总的趋势是向下,债市更是出现了从信用债到可转债再到利率产品的全线下跌。在调控愈发收紧的背景下,股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只是存量资金的博弈,而在没有新增资金进入的情况下,股市想要有所起色都难。
债市也面临着缺钱的窘境。城投债发行主体违约的负面消息引发多米诺骨牌倒塌,不但城投债被恐慌性抛售,而且巨大的赎回和去杠杆压力,使得机构的屠刀转向了流动性更好的可转债。最终资金的匮乏,导致利率产品一级市场招标惨淡,收益率一级推二级,二级顶一级,恶性循环的苗头显现。
问题的症结还是要回到2008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由于瞬间释放大量流动性,很多产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复苏了。尤其是受政策鼓励的行业,业绩突飞猛进的暴涨,市场情绪极度乐观,带动股价疾速向上攀升。
最典型的当属汽车股了,即使不考虑那段2008年底开始随大市猛涨的时间,仅从2009年8月到12月,大多数汽车股涨幅接近100%,中国成为汽车产销量第一的国家,公司业绩飞跃式地增长。然后第二年我们就看到汽车股不温不火、随波逐流。第三年开始彻底不行,公司业绩增长乏力,甚至出现倒退,股价出现50%的跌幅。归咎原因是,政策的退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原材料的上涨。
回顾2009年底以来的股市,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企业利润暴涨,在市场乐观的情况下股价同时跟涨。随后管理层认为该行业过热,于是进行限购等政策,股价立马急速下跌。再接着年企业利润基本稳定,股价在长时间的震荡中缓步下跌。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现在的宝钢股份、东方航空、中国石化等大盘蓝筹股,股价已接近2008年最低价。
从汽车限购和房地产新购,限制成了管理层控制通胀的不二法宝,但殊不知,“限购”不会减少市场中的货币数,只是让这边的钱跑到其他地方去而已,结果是另一地方又火了,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当所有的行业都被“钱”流动一遍后,市场的信心是否也会在这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中逐渐消失殆尽了?
当然,我们是否正在进入一个股债双跌的市场,现在还不得而知,至少王亚伟与史玉柱的分歧是一个分水岭,就如同当年巴菲特与其他人的分歧一样。
前车之鉴是,太多人在1969年到1974年栽了跟头,指数基金之父博格尔一再后悔自己当年“轻易掉进了激进投机的陷阱”,而小戴维斯更是热衷于成长股而被打得丢盔弃甲。巴菲特坚守了投资原则,但是他的股票投资部位也未能摆脱资金净值阶段性的大幅回撤的局面。根据有关资料,他当年的股票净值也浮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