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市公司季报凸显三大隐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04:02 来源: 信息时报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

  业界此前对于上市公司全年业绩增速放缓的预测再次得到验证。上市公司三季净利增速猛踩“刹车”,虽然同比增长18.76%,但环比却出现了三年来的首度下滑。与此同时,资金流状况继续恶化、高昂的财务成本侵蚀利润、“三角债”危机卷土重来,即使是利润占比进一步提高的金融类企业,也暴露出自身业绩出现拐点的隐忧。

  整体业绩同比增18.76%环比降6.13%

  三季报披露于昨日正式收官,上市公司净利增速再踩“刹车”。两市2304家上市公司披露前三季度业绩,其中有2090家公司实现盈利,1343家业绩同比增长,86家扭亏,还有214家公司亏损,盈亏公司分别占比90.71%和9.29%。整体来看,有可比数据的公司今年1~9月共实现营业收入15.9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94%;实现净利润14870.59亿元,同比增长18.76%,但较之半年报22.35%的增幅水平则有所下降。

  虽然上市公司前三季整体经营业绩同比增长近两成,不过从单季来看,第三季度业绩却出现了近三年来的首次环比下滑。数据显示,有可比数据的公司今年前三季单季盈利额分别为4774.07亿元、5109.65亿元和4796.19亿元,第三季度业绩环比下降6.13%。这还是在上市银行等金融股“日进千金”的情况下,如果剔除金融股,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业绩环比下行幅度将扩大至8.91%。从A股上市公司近几年的发展轨迹来看,第三季度环比业绩出现下滑的情况,还要追溯到金融风暴侵蚀下的2008年。

  值得关注的是,银根紧缩和成本高企等不利因素冲击,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日渐严峻。今年前三季度,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整体净利润分别为729.56亿元和142.88亿元,同比增长14.84%和16.68%,均落后于A股整体指标。而从行业来看,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金融类企业利润占比进一步提高,由去年的50%上升至54%,工业类企业的利润占比则大幅下滑,从去年的占比13%下降到今年前三季的9.7%。市场分析认为,制造类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订单大量减少,人力、原材料、融资成本等多重因素又面临上涨,盈利能力面临极大的考验。其中,航运板块仍然是亏损榜上最“抢镜”的一员,两市亏损前十名中航运公司独占四席,中国远洋继中报后以47.76亿元继续蝉联两市最“败家”公司榜首,并预计2011年全年业绩继续亏损;此外,中海集运、长航油运、长航凤凰,前三季度分别亏损15.82亿元、5.38亿元和4.39亿元,也均榜上有名。

  银行地产或现业绩拐点

  虽然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金融类企业利润占比进一步提高,但这仅仅是整体下滑中的一个闪光点。如果从其自身的盈利能力分析,来自资本或销售的压力也开始显现。

  从净利润总额来看,16家上市银行今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6974.3亿元,同比增长31%,13家银行净利增速超过30%。五大国有银行中,工行以税后利润1640亿元蝉联“最赚钱银行”桂冠;紧随其后的是建行,实现净利润1392.07亿元;农行、中行和交行则分别实现净利润1007.76亿元、1012.84亿元和384.16亿元。

  根据上市银行三季报分析,不少银行存款减少的趋势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中行9月末存款余额为7.97万亿元,比6月末大幅减少了1256亿元;中信银行存款余额为1.87万亿元,较6月末时减少了36.68亿元,此外农行、深发展、建行和民生银行等也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存款流失。来自瑞银的一项最新报告显示,尽管中资银行利润增幅很大,但其持续盈利能力却大打折扣:贷款增速正在放缓,且这一趋势应该会延续;不良贷款的数量将会增加;银行在未来两到三年必须筹集更多资金以支撑信贷的持续增长;如果利率市场化继续深入,银行利润率可能受到挤压。

  与此同时,预期中的房地产行业经营拐点在三季度显露端倪。131家上市房企合计实现净利润263.8亿元,同比增速放缓至14.31%,环比更是大降29.36%。其中,六成公司净利润环比下降,报忧公司中,以宜华地产、国兴地产、天业股份等中小型开发商为主,但也不乏金地、万科、招商等一线房企。业内人士预计,全国重点城市的新房市场将难现过去两年的“翘尾行情”走势,全年低迷已成定局。

  数据分析

  季报显现三大隐忧

  1.现金流状况继续恶化

  财汇金融平台数据显示,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两市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现金流净额共计133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637亿元减少了63.27%。其中有1261家公司的现金流为负,占比达六成,而去年同期仅有不到一千家上市公司现金流净额为负。

  在1261家现金流为负的公司中,有560家来自中小板和创业板,占比达44.4%。从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整体情况来看,其期末的现金流净额共计30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580亿元,下降幅度高达81%。分析人士表示,如果紧缩政策不放松,资金向大企业、大机构集中的趋势还会加剧。

  2.财务费用大幅上升

  高昂的财务成本已经成为摆在众多上市公司面前的艰巨任务。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产生财务费用总计近千亿元,同比增长约25%。节节攀升的人民币汇率,连累近半数出口公司遭到汇兑损失的重创。如中兴通讯前三季度受到汇率变动影响,仅现金资产就出现了2.66亿元的损失,而这一数据在去年同期仅为2600多万元,这也直接导致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21%。中国平安、中国银行也损失惨重。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借贷成本增长对其利润的侵蚀也越来越严重,如金固股份应付利息较期初增加了181.94%。

  3.“三角债”或卷土重来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累计达到1.84万亿元,同比增幅达21.05%,远远超过净利润的增长水平,其中同比增幅翻番的公司竟有200多家,煤炭、水泥、房地产行业成为重灾区。除了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大增外,还有两成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出现下降,大同证券表示,这说明上市公司收账速度变慢,平均收账期变长,对方支付货款较慢。如果欠款企业出现运作问题,那么风险将由上市公司独自承担。一旦经济形势不佳、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三角债”危机可能会卷土重来。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