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年末ST股扭亏最后一搏 *ST昌九股权置换吝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09:33 来源: 新金融观察报

  作者:新金融记者 智梦寻 制图 张翀

  弹穷粮尽疑无路,资产置换又一村。

  但逢年末,为守住上市“金身”,ST公司不得不为业绩扭亏而最后一搏。事实上,目前活跃在A股市场的151只ST股票中,尽管九成企业过去10年净利润总额呈现亏损状态,但却在保壳之术的“掩护”下无一退市。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加速建设,隔岸观火的ST公司正在为自己的“壳”身份捏一把汗,主板保壳正在“赶工”。

  新金融记者 智梦寻 制图 张翀

  不退之“壳”

  “ST公司领衔主演、大股东亲临指导、实际控制人操刀监制、金融机构友情出演。”——这是沪深两市年末贺岁大剧的经典“班底”,至于剧情,自然是脍炙人口的“保壳之战”。

  此剧年复一年,从无爽约。果然,12月开市第一周,持续亏损达3年之久的*ST昌九以及续亏已两年的ST琼花先后披露重组方案,ST兴业抛出了与日后重组渊源颇深的“借款戏码”,甚至是尚未披星戴帽的深南电A,其割肉保壳的剧目也在本月顺利“杀青”。

  保壳之风究竟有多盛?且看《新金融观察》报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三季度,沪深两市共拥有ST股票151只,其中自2006年始,5年净利润总额为负的企业多达113家。若从2002年开始统计,则净利润10年总额呈现负数状态的企业居然有138家之多,占目前ST公司总数的九成以上。

  尽管如此,这些被俗称为“垃圾股”的公司仍顽强生存到了今天。自1998年4月开始,ST制度已在中国股市繁衍13年,但13年来,仅43家企业遭遇了退市。

  特别是2005年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份制改革为重组保壳铺就了康庄大道,以至于2007年至今,沪深两市竟无一家公司真正退市。然而在此期间,亏损公司数目在A股市场的占比却已从2007年的7.9%扩大到今年三季末的9.5%。

  究竟退市制度形同虚设,还是“垃圾股”保壳技法超群?

  对比ST企业的年度利润变化自会发现,ST的保壳秘籍并不深奥。它们的扭亏总能在最准确的时点发生,不必长久,一年足矣。根据《新金融观察》报的统计,目前ST股票中,有99家企业曾在2009年发生亏损,其中67家公司在2010年扭亏,这部分扭亏企业中,又有六成以上在今年前三季度重回亏损状态。

  粗略统计显示,至少有47家ST公司年度财报呈现“长期亏损-短期盈利-再度续亏”的如“跳棋”一般的盈亏分布状态,上述刚刚披露重组进程的*ST昌九和ST琼花皆是个中高手。

  今年收官在即,ST公司的重组戏码又有了新的剧情。相比往年的慷慨注资,今年上市公司幕后的实际控制人大有“离场”之势,捧场常客游资和基金也对今年ST股的重组方案格外低调。种种迹象表明,“不死股”的保壳之路或将风雨飘摇。

  “省退市进”

  *ST昌九:最吝啬的股权置换

  12月开市,经营面毫无起色的*ST昌九终将一记“省退市进”的重组方案抛向市场。

  尽管今年4月“戴帽”之时,公司管理层明确表示将在年内“确保上市公司扭亏为盈”,但经过6个月的努力,公司不仅扭亏无望,甚至同比多亏了1500万元,截至三季度结束,亏空缺口已接近7642万元。

  尽管亏损加重,但公司在三季报末尾处的一则承诺却勾起了投资者的“食欲”。*ST昌九表示:“公司第一大股东及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股东日后还将给予财务支持。”

  季报公布之后,*ST昌九股价连续“爬坡”,直到重组方案出炉前,股价区间涨幅已超过15%。

  终于,11月13日,苦等近一年的*ST昌九收到了大股东的通告。*ST昌九的控股权将从江西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转移至赣州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州工投”)。同样身为资产管理平台,前者隶属江西省国资委,后者则归于赣州市国资委。

  显然,*ST昌九的资产置换呈现着“省退市进”的迹象。按照权益变动书的说法,“本次权益变动将实现江西省省属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退出,完成省属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

  可叹的是,在“老东家”离壳而去的同时,“新东家”也不甚慷慨。作为赣州市最重要的资产运营平台,赣州工投原本拥有三大资产,分别是投资管理公司、矿业公司和拥有当地稀土股权的“江西赣州稀有金属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

  激发市场追捧热情的正是这部分稀土股权。但始料不及的是,在正式接手*ST昌九之前,赣州市国资委竟然“釜底抽薪”,先行抽离了赣州工投持有的稀土股权。

  自12月1日,*ST昌九将最终方案告知公众开始,公司股价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连续走出5个跌停板,一次性回吐了四季度的全部涨幅。

  然而冷眼旁观,新金融记者注意到,股权置换“缩水”似乎早有端倪,在这场交易中,吝啬的不止这位“新东家”。

  从9月27日开始,直至重组方案披露前两日,公司第一大股东昌九集团竟连续5次减持公司股票,减持额度累计达到3564万股。短短一个多月,昌九集团的持股权从35.45%锐减到25.68%。

  此时看来,股权缩水三分之一的昌九集团,与子公司数目减少三分之一的赣州工投,似乎格外“般配”。

  不过记者发现,即便控股稀土资产,赣州工投依旧不是一块“肥肉”。在2010年至2011年10月间,赣州工投足足亏损近600万元。如今,在稀土股权又被剥离的情况下,这位新东家的底牌或许仅剩下“赣州市资产整合平台”的身份了。

  *ST昌九能借这个“身份”保壳吗?新金融记者就此事致电*ST昌九证券事务办,但截至发稿时,电话始终无人接听,*ST昌九的保壳之路仍旧变数重重。

  一位不愿具名的浙商证券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在监管层力推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情况下,我们对主板ST重组概念也格外谨慎,那些步入实质进程中的重组规划才具备关注价值。”

  “国退民进”

  ST琼花:最被动的资产重组

  纵使省级国资弃壳,*ST昌九尚有地市级国资“断后”。相比而言,也于12月初易主的ST琼花则遭遇了“国退民进”的变故。

  12月6日,ST琼花公布易主声明,称其老股东琼花集团的股权已解除质押或冻结,并被司法划转过户至广东鸿达兴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鸿达”)名下,广东鸿达自此将成为ST琼花的新掌门。

  根据新金融记者的了解,广东鸿达是一家由周亦丰及其妻、父共同持股的民营企业。令人好奇的是,身为江苏省的上市公司,ST琼花之“壳”何苦落于一家广东民企之手呢?何况,位列ST琼花第二大股东之位的正是省内最大的国资整合平台——江苏国信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国信公司”)。

  事实上,江苏省国资委早在2008年开始便对ST琼花大施援手。当时ST琼花已连续亏空两年之久,2008年对外担保总额已经超过1亿元,担保规模甚至超过公司净资产的总额。

  面对“壳”身份岌岌可危的ST琼花,身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的国信公司向琼花集团提供了一笔数额高达2.2亿元的委托贷款,实际发放额度约1.5亿元。

  待到2009年,ST琼花的保壳方案出炉,公司亏损资产先行剥离至琼花集团体内,而后,国信公司会将省内优质的地产资源注入上市壳中,ST琼花将因此变身为房地产开发商。

  如今看来,此约定虽未兑现,但却足以帮助ST琼花保住上市“金身”。根据新金融记者的调查,由于国信公司鼎力相助,ST琼花当年转回了2008 年因违规担保计提的预计负债,此举致使财务指标直接获益8870万元。尽管当年业务面亏损了7889万元,但在2009年年报中,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却“扭亏”为960万元。

  令国信公司措手不及的是,ST琼花重组方案刚刚出炉,国内房地产市场却迎来了一场力度空前的调控风暴,房企上市基本叫停。直到今年8月份,ST琼花在半年报中坦言:“原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已终止,未来能否实施重组以改善经营业绩存在不确定性。公司与银行签署的偿还协议已无效,随时可能面临金融机构追偿债务的风险。”

  与此同时,ST琼花也在2010年重回亏损旧路,去年亏空6826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又告亏2962万元。

  无奈之下,江苏省国资平台退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保壳之战。取而代之的,是琼花集团的另一大债权人——广东鸿达。

  根据最新公布的债务调解方案,ST琼花“以身相许”后,琼花集团与广东鸿达之间再无债务牵扯,广东鸿达还会承担琼花集团对中国建设银行(微博)扬州分行的欠款。公告显示,目前广东鸿达已将款项划至银行的指定账户。

  此外,广东鸿达承诺,将在未来12个月内恢复并强化ST琼花的主营业务。广东鸿达的入主能否改写ST琼花的亏损命运?

  ST琼花证券事务代表于静告诉新金融记者:“广东鸿达公司的下一步计划是进行重组,可能要注入一部分资产,资产注入后才会影响我们的业绩,目前来看年内完成重组肯定是来不及了,业绩改善今年很难实现。”

  “不后退”的财政补贴

  一边是地市级国资委接盘,一边是外省民营企业家入主,2011年保壳大战中,省级国资大有“离场”之势——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新金融记者查阅这两家公司的“政府补助史”时,却发现了另一番景象。

  2011年11月,在江西国控撤军*ST昌九上市之壳的同时,实际控制人江西国资委却联合江西省财政厅以及有关部门,为累亏3年的“不死股”*ST昌九提供了一笔数额高达1.6亿元的财政补贴,所持名目为“生产补贴和特别困难补贴”。

  在“缩水版”重组方案公布前一日,1.6亿元巨款如期到账。而据*ST昌九财务数据分析,该笔补助完全有能力帮助*ST昌九扭亏。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亏空额度约为7600万元,即便第四季的亏损程度相当于前三季度的总和,1.6亿元现金也完全有能力弥补这一漏洞。

  而当记者查阅公司财务报表时又发现,可计入*ST昌九2011年1-9月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款已经高达1098万元。

  如此看来,地市级国资接盘的保壳路径似乎仅是掩人耳目,省级政府的财税补贴才是*ST昌九成功保壳的真正砝码。令人侧目的是,享受财政补贴的“不死股”不止*ST昌九。

  ST琼花已经连续3年享受政府补贴,公司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前三季度计入非经常性损益中的政府补助款分别为83.64万元、34.93万元和12万元。对此,公司证券事务代表于静向记者解释:“这部分补贴是源于我们的技术改造项目,一般每年就十几万元、二十几万元的样子。”

  此外,另一家身处“保壳危局”的公司*ST松辽也在本月5日披露,获得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拨付的3500万元财政补贴,并将计入公司本年度营业外收入。对比*ST松辽前三季度273万元的亏损额度,该笔千万量级的补贴款显然已助其顺利保壳。

  当然,“药到病除”的补贴之法不仅流行于ST阵营。根据新金融记者的统计,连亏两年、或将披星戴帽的京东方A、广钢股份、新潮实业和华东科技今年都因各种名目收到了政府的财政补贴,京东方A所获补贴额度甚至高达24亿元。

  不过,对于日渐升级的保壳术,机构投资者开始持谨慎态度。前述浙商证券人士向新金融表示:“目前,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正在推进,虽然不会对主板公司构成直接威胁,但会抑制主板ST股票的投机炒作,市场投鼠忌器,不敢盲目操作。”

  渤海证券的分析师周喜则认为:“退市制度只是不支持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通过重组借壳来恢复上市,但暂停上市前,这些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来达到保壳的目的,因此正在进行资产重组的ST股将会更加积极地推动重组进程。”

  2012年,创业板退市的烽火能否烧到主板市场,“郭树清时代”的证监会能否终结ST股的“不死神话”?新金融记者将对此保持关注。

点击进入[*ST昌九吧]讨论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