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暗含两大信贷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5 06:56 来源: 深圳商报深圳商报记者 张 琨
●2011年全年钢材贸易贷款规模可能达到1.89万亿元,在同期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钢贸企业实际上成为了钢贸商的融资平台。假设钢贸商从银行取得1000万元利率为6%的贷款,抵押率70%,转手将资金投向民间信贷市场,可以获得高达1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
●钢、铜融资正在成为银行需要面对的首要风险。钢贸商彼此互保形成的联保体系充满系统性风险——5家企业里1家出了问题,其余4家可以联合善后,2家出了问题,其余3家就兜不住了,3家出了问题,剩下2家也想快速跑路了。
●目前工程机械的销售模式有点像商铺的“买铺还租”,销售公司做担保,用机械作抵押,支付象征性的10%首期即可购买,而在购买后,投资者可以和相关的包工头签租赁合约,这样只要开工,投资者即可获得租金。如果能保证开工率,一台挖掘机扣除利息后的回报每年约在1万~2万左右,而在10%的首付条件下,首期投入仅3~5万元。
目前,A股银行股中跌破静态净资产价格的已有4家,如按动态净资产计算,则16家上市银行已有9家银行破净。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之下,银行股的疲软同时也隐含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中灰色信贷风险的忧虑,而其中,以钢、铜为代表的贸易融资和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激进信贷销售最具有代表性。
1 钢融资蕴含巨大风险
钢铜融资的信贷风险进入公众视野并不算久,但在不少中小银行,钢贸融资和铜贸融资引起的风险已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今年一季度以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在月度监管会中对商业银行就钢、铜融资进行风险预警。
“钢、铜融资正在成为银行需要面对的首要风险。”东方证券在针对钢、铜贸易融资的一项调研中测算,2011年全年钢材贸易贷款规模可能达到1.89万亿,在同期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
“我们调研的钢贸企业都坦承,实际上纯粹的钢材贸易已经没什么利润了,如果不是‘混业经营’,很多企业早就倒闭了。”东方证券分析师邵宇表示。
邵宇表示,根据他们的调研,在2011年以前,银行十分喜欢钢贸贷款,审核也很宽松。保守估计,假设钢贸商从银行取得1000万元利率为6%的贷款,抵押率70%,转手将资金投向民间信贷市场,可以获得高达1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即使扣除约4%的中间担保、钢材储运等费用,这1000万元贷款最少也可以取得约35万元的利润。
“如果钢材商通过重复质押从银行拿到更多的贷款,比如说重复质押3次,将资金放大3倍,则收益可超过10.5%。” 邵宇说。 相比之下,钢铁行业去年全行业的平均年利润率仅为2.4%,正常贸易微薄的利润显然无法阻挡“投资”的诱惑,钢贸企业实际上成为了钢贸商的融资平台。
记者了解到,在钢贸商向银行获取贷款的过程中,除了银行需要以钢材进行质押之外,多家钢贸商之间互相担保也是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保障。但在业内人士眼中,这种钢贸商彼此互保形成的联保体系充满系统性风险——5家企业里1家出了问题,其余4家可以联合善后,2家出了问题,其余3家就兜不住了,3家出了问题,剩下2家也想快速跑路了。
2 铜融资或惊险过关
类似的“融资游戏”也发生在其他的金属和大宗商品贸易领域,以近期被市场普遍关注的铜融资为例,今年上半年以来异常的铜进口数据,就让这一贸易融资的风险表露无遗。
中国海关总署6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铜、铜合金及未锻造的铜材进口量为419吨、741吨,同比均增长60%以上。以广发证券为代表的观点代表了市场的普遍看法:在国内铜的生产需求疲软、交易所库存并未提升情况下,进口铜中的相当一部分应属于铜融资进口。
而东方证券的分析则认为,即使剔除保税区内大量滞留的长期库存,融资铜占进口铜总额的比例也在30%左右,如果按照今年前5个月的数据进行估算,则铜融资规模约对应150万吨铜,约800~1000亿元。
和钢融资相比,铜融资往往涉及复杂的企业金融运作,融资成本也相对不低,但相对而言,铜的单价更高,信贷的资金总量也更大,此外,由于铜的仓储交割都已经实现标准化,并可以通过期货进行对冲,相对而言流动性风险较小。因此备受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有贸易公司关系的地产企业青睐。
“如果这种融资仅仅是购买了理财产品或协议存款,那么风险还是可控的。但在我们调查中,有保守的进口商向我们反映,不少激进的资金被投入地产项目、矿产项目、高利贷等方向,那么这些资金的风险可能是巨大的。” 邵宇说,铜融资的风险相对可控,化解主要是需要时间,目前来,在银行开始重视其风险的情况下,铜融资较钢融资相对乐观。
3 工程机械面临缺血
融资,是近期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公告中最突出的主题。近期,中联重科、徐工等机械龙头均发布公告,称将向银行寻求规模近千亿的征信额度。
对巨额信贷额度的需求,来源于工程机械目前依靠信贷支撑为主的销售模式。目前,国内工程机械销售主要以融资租赁和银行按揭为主,但在厂商的支持下,“零首付”的按揭销售成为最疯狂的销售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一台挖掘机可以当做一间房子,你可以购买后委托我们租出去,你就收租就行了。”在深圳宝安,一家销售工程机械的营业员李小姐这样和记者介绍。据了解,这种工程机械的销售模式有点像商铺的“买铺还租”,销售公司做担保,用机械作抵押,支付象征性的首期(10%)即可购买,而在购买后,投资者可以和相关的包工头签租赁合约,这样只要开工,投资者即可获得租金。
按照销售员提供的回报测算表,每天租金按800元计算,在这种模式下,如果能保证开工率,一台挖掘机扣除利息后的回报每年约在1万~2万左右,而在10%的首付条件下,首期投入仅3~5万元,看上去是不错的小额投资项目。
“但工程开工率现在谁能保证呢?一旦经济恶化,客户违约,最终风险将转移给企业,影响账款回收。”一位券商分析员表示,工程机械的销售模式正在产生隐蔽的信贷风险,和房地产信贷风险不一样的是,当购买机械进行租赁投资的客户选择违约的时候,作为担保的销售公司也会面对一定的风险。而对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机械龙头来说,化解这一风险的关键其实不在公司,而在于国内基建与房地产开工是否能够如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