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谁为大量IPO问题公司负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3 16:56 来源: 大众理财网

  今年股市跌跌不休,新股发行和增发却一刻不停。投资者忙着关心无底洞般的市场,而还有一批似乎快要被遗忘的群体:那些过会迟迟未能发行上市的公司处境越发尴尬,虽侥幸过关却因为种种问题还在发行上市的关前徘徊。

  超期或临近发行期限的公司中的典型:浙江花园生物高科,2010年8月31日过会,过会一年有余仍未上会;江苏德威新材料,2010年10月12日过会,远超六个月的发行期限;北京汇冠新技术,2011年3月8日过会,发行期限已过未见动静;南宁八菱科技,2011年4月11日过会,因询价机构过少主动中止发行;北京紫光华宇,2011年4月18日过会,终于决定在今年国庆前招股询价;湖北宜昌交运,2011年6月20日过会,也已过了三个月的关键期。

  多公司过会迟迟未发  被爆重大问题

  至八月末,A股市场共有50家公司IPO已过会但未上市。2011年7月过会后未上市的公司最多,有36家,占比逾七成。过会后超过3个月仍未上市的公司已有十几家,其中多数为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掉队”时间最短的宜昌交运迄今过会也已整整超过三个月了。根据新股发行相关程序,拟上市公司拿到过会批文后,继续拿到发行批文才能发行上市,两者时间间隔约一个月左右。发行审核内容主要是“会后重大事项”,如果“会后重大事项审核”阶段出现纰漏,则有可能需要重新过会再审核。一般来说,过会审核后1个月左右即可拿到批文发行。如果拖延时间的话,尤其是超过了3个月,则可能是遇到某些问题。一般性的问题需要补充材料;问题严重的则需要重新过会审核。过会未发的公司大多卡在会后重大事项审核这一环节。

  IPO过会三个月未发行的公司,几乎都被市场质疑过种种问题:最常见的是财务问题、股权变更、募投项目前景生疑等等。深圳恒波商业连锁、汇冠新技术股份、遵义钛业股份、珠海银邮光电技术的财务数据均遭到了市场的怀疑,而江西西林科、江苏德成新材料、浙江花园生物高科等的股权变更状况也扑朔迷离。北京汇冠迟迟未上市或与其应收账款急剧攀升隐藏重大风险有关。珠海银邮因内部人爆料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迫撤回上市申请函。浙江花园生物高科则疑因涉嫌合作抬价暴增收入、关联方占用资金数额较大、收入存疑等原因上市遇阻,其中隐瞒披露和未解决股东的员工持股会问题尤为突出。江苏德威新材料因实际控制人股权转让问题深受质疑。厦门金达威的募投项目要么与国际食品标准抵触,要么屡遭失败。

  发审委:请做好“守门人”

  尚福林主席早在去年的一次发审委成立会议上就指出,发审委应该切实承担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职责,把好发行审批的第一关。投资者不禁要问,如果IPO不是这么大干快上抢规模,发审委切实履行职责把好审核关,何至于会有这一大批不尴不尬的上市难产儿呢?

  与其让上述这些公司尴尬地晾在那儿,证监会发审委为何不在过会审核的第一道关就守好门槛呢?在第十二届主板发审委成立大会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提出,要牢固树立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理念,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放在发行审核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审核水准,认真严肃地做好发行审核工作。发审委制度本来应该对于把好市场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挥重要作用。证券业资深人士指出,实行证券发行核准制、成立发审委的初衷是为了从源头上保护投资者利益,但近年来频频出现过会难发、新股业绩快速变脸、新股破发等现象,不能说跟制度和发审委的存在没有关系。发审委的成员来自律师业、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高校等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上市资格的问题上,看的会比一般投资人更准确。发审委委员的专业判断能力都是没问题的,但为什么股市还是频频出问题?就发审委设立的初衷来说,认真审核防范公司IPO材料造假是他们的应尽之责,放任问题公司过会,谁又来对发审委进行监督呢,如果说发审委是证券市场的“守门人”,谁又来充当发审委的“守门人”?资深证券律师邓晓萌建议,对发审委委员实行责任制,规定审核企业材料并参与投票的委员,在做决定时要说清楚支持或反对该公司过会的理由,此后如果委员支持的企业上市后出现问题,要追查其相应的责任。另外,应严格执行规避制度,并扩大发审委委员资源库,在委员遴选上增加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目前发审委的工作还是很神秘,每次开会审议IPO申请后发布的公告都极为简单,只是介绍某某公司通过与否,通过或否决的理由却只字不提。即便有对否决某家公司IPO的原因做的说明也是否决公告之后很久才发布。资深市场人士指出,对发审委的监督机制如果只是在证监会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制,仍然只是一种自我监督。这种监督并不能真正令投资者放心。对发审委的监督,更重要的是让其接受外部的监督,发审委的决策机制和过程应该公开化,充分接受市场的监督检验。比如,面对一个公司的申请,有多少发审委成员参与了表决,每一个成员投了什么票,基于什么理由,都必须以公告的形式向市场公开。这样,发审委成员在投票时,就会认真掂量可能产生的后果。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