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银行暴利是因垄断 故股价业绩不对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8 07:51 来源: 华夏时报2006年底在CCTV年度人物评选的后台,中国工商银行的董事长姜建清回答水皮疑问时的自信至今令人不忘,工商银行平均每年能有将近30%的增长,你说工商银行的股价能不能翻倍?!
姜建清说话的时候,工商银行的股价在6.20元,其后的日子里伴随着上证指数的上涨,曾经创下过9.00元的高点,而当时工商银行的利润不过是498亿。2011年的年报显示这个利润数已经超过了2080亿元,其间每年的增长均保持在34%以上,2007年是66%,2008年是35%,2009年是16%,2010年是28%,2011年则是26%多,可以这么说五年时间,姜建清们再建4个工商银行,但是工商银行的股价是多少?
4.4元!
每股利润0.60元的工商银行,股价对应的市盈率仅7倍多一点,而每股利润不过0.26元的中石油,股价还在10元附近游荡,同样是蓝筹,股价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此时此刻把工商银行拿出来说事,只想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一般大众心目中没有什么成长性的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一直以来的业绩增长就不错,并不是在今天才有30%以上的增长的,所谓银行暴利来自于垄断一说有其复杂的现实和历史背景。
背景之一是和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形成鲜明的对比,连有点良心的银行家都感到银行的钱太好赚,赚的太多,甚至都感到不好意思。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所以长期以来,水皮一直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高增长是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存在一个健康持续高速的增长体内部的金融系统却是低效腐败的判断,资金对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而言饥渴是绝对的,永远是供不应求的。工商银行业绩增长的数字告诉我们,除了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不管货币政策从紧的年份还是宽松的年份,业绩增长的幅度是相当的,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利差,而利率至今没有市场化,这个暴利的板子实际上是打不到企业头上的,应该反思的恰恰是管理层和决策层。中小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则和一刀切的从紧政策有关,货币物以稀为贵,银行在商言商而已。
背景之二是4万亿经济刺激的后遗症该由谁埋单的问题。在国退民进的背景下启动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彼时彼刻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央企的金融化和地产化,这种宽松货币的不均衡无意之中放大了包括地产在内的资产泡沫,货币供应量五年间增长100%,此间银监会为适应新巴塞尔协议而强制银行再融资扩充核心资本均为银行放大了信贷的绝对数量。一方面宽松的政策为银行创收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挤泡沫的需求又压缩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银行成为替罪羊,成为政府滥用凯恩斯主义的埋单者,这恐怕也是转移斗争大方向的需要。
背景之三是业绩的高增长和股价的低估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银行股的业绩最高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但是预期的阴影至今不散,比如紧缩,比如再融资,都对股价的上行构成压制。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之前是中国建设银行的董事长,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对于自己公司股价长期低迷自然有切肤之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才会有蓝筹已经极具投资价值的著名论断。一个看似弱智的问题是,银行股的长期低估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应该的还是不应该的?
一个行业之所以能产生暴利,无非一是垄断,二是供不应求,三是技术革命,根本上讲还是供求关系不平衡,从这个角度讲打破银行的管制,解放生产力才是出路,温总理说中央高层已经就此达成共识,形成共识难,落实起来恐怕更难。
早在2003年7月,水皮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连续发表了五篇杂谈中国私人(民营)银行前景的文章,题目分别是“此民营非彼民营”、“此路径非彼路径”、“此风险非彼风险”、“此安全非彼安全”、“此监管非彼监管”。现在旧文新读,感触极深。如今的金融改革话题并没有多少超越8年前的范畴,相当部分的所谓改革试验力度还不如当时,甚至有所倒退,翻出当时的文章发表在今天《华夏时报》的评论版,是非曲直大家都可以各自品味。
说中国银行垄断,中国电信笑了;说中国电信垄断,中国石油笑了;说中国石油垄断,国家电网笑了;说国家电网垄断,全国人民都笑了。谁都有资格说垄断,但是,你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