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才是小微企业的救命稻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0 21:50 来源: 投资者报《投资者报》评论员 华强
日前,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融资困难的现状,央行负责人通过新华社专访的形式,向外界表达了一种声音: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鼓励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
不可否认,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草根金融确实有用武之地;但指望延续了近十年的融资难由此就完全扭转,恐不现实。
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之燃眉,还得政策性金融介入。如果没有一个非营利的、专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难免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举措不少但成效不大
从上世纪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到本世纪初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再到金融危机期间鼓励服务于中小、微型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降低民间金融机构门槛等,以及今年以来实行的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努力,可以说来自管理层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歇。
但是结果却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难以恭维。
今年年中,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异常紧张之际,银监会不得已再行出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新的举措包括:优先受理和审核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准入事项的有关申请,优先支持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允许银行将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以及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
每次用药不同,但方子差不多,无非就是变着法子希望银行信贷能对中小企业另眼相看青睐有加。这就好比小企业体虚,大银行吃药。效果不佳当属情理之中。
每当管理层抛出一剂药方时,一些业内专家都大唱赞歌,此举将有效促进商业银行加大相关金融服务、缓解小企业资金之渴。结果怎么样呢?
这些专家们大唱赞歌的时候,估计忘了一点,此时的商业银行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国有专业银行,尽管还是国家控股,但商业的属性,早已为利润最大化正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吝啬,没必要大张挞伐。
草根金融恐独木难支
对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而言,来自于民间的非正规金融,不说是救命稻草,至少也是溺水者能够抓住的一块木板,虽然依靠它很难上岸,但有了它也不至于一下子就沉陷。
如果没有民间融资补血支撑,相当一部分小微估计早就熬不下去了。前段时间民间融资的疯狂,从另外一个层面实际能够说明这一点。
从央行近期的言行观察,管理层似乎也开始转变救微扶小的思路,重视起草根金融之于中小企业的积极面。思路正确,但也需防止矫枉过正,一味寄希望与此,非上上之策。
这次央行在确认民间借贷合法性的同时,重申了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规定。按照现行的基准利率水平,民间借贷意味着20%以上的资金成本,有多少中小企业能够承受,又能承受多久是不言而于喻的。
何以4倍就是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没有人说得清楚。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多次表示,任何人研究不出这个“4”来,完全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4”这个数字确实没有一个模型能够测算出来。
除却价的隐患,更有量的担忧。民间资本总量究竟有多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能够被各方认可的数目,其中愿意借贷的就更难以估算。长期“贫血”的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饥渴,可以说是十分巨大。
据专业信息咨询机构北京银联信息咨询中心监测,仅仅是珠三角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就有2万~3万亿元的资金需求。
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商业银行指望不上,民间融资满足不了,根本的出路在哪里?
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还是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服务,主要还是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截至目前,我国没有一家如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加拿大发展银行、德国复兴银行和平衡银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出现。而这,才是当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
生命周期短是一个全球中小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美国,据劳工部下属的劳工统计局数字显示,只有不到50%的小型企业能够成功跨过4年生存期,只有13%的中小企业能存活10年以上;目前中国新生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则更短,平均是3~4年。
仅此一点,已经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主力军非专门的政策性银行莫属。
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政府要有付出一定成本的打算。当然,不一定非得要重新组建,在现有的政策性银行中挑选一家机构较多的,如农业发展银行,补充新的资本以后赋予它新的使命,就可以担当扶持中小企业的重任。
专职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最佳途径。就中小企业现状而言,培育出这样的政策银行,已是十万火急,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