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暗战下的盟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7 16:04 来源: 新金融观察两市股指在4月初的回暖刺激了各方股东的套现冲动,大宗交易到5月一度形成井喷之势,交易平台之上英雄辈出,连曝18笔大宗交易的招商证券现已成为舆论追踪的焦点,而一次性成交6亿股的京东方A则直接刷新了大宗交易的历史纪录。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二季度内大宗交易的成交量已接近32亿股,成功领先此前一季度29.7亿股的成交规模近8个百分点。
然而“货源”的增加并没有影响卖家在大宗交易市场的议价能力。相反,一向以高折价率著称的大宗交易平台竟在二季度频频晒出“溢价成交单”,部分买家甚至挥金如土,以高过竞价交易二级市场10%的价格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疯狂扫货。
新金融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一掷千金的买家中不乏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身影,部分溢价成交单的约定价格居然不偏不倚地恰好锁定为IPO的首发价,而借道这笔成交单顺利套现的则是上市当年的战略投资人,如此一出“攻守同盟”的背后是否暗藏着利益输送的别样算计呢?
深交所勇挑大梁
提及大宗交易,不得不从上季度末的一纸公文说起。
自郭树清挂帅证监会以来,内地股市的制度创新便层出不穷。此前3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曾发布一纸《关于征求优化大宗交易机制有关措施意见的函》,开始为大宗交易全面松绑。
函件显示,上交所未来将延长大宗交易时间,很可能在16点到20点之间增加一个独立的大宗交易时段;A股大宗交易的门槛有望从50万股或300万元人民币一次性下调到10万股或60万元人民币水平;另外,上交所还有可能将涨跌幅的限制放宽到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的50%-150%之间。
上交所卸去大宗交易的制度枷锁会给内地股市带来怎样的变革呢?中投证券分析师黄君杰认为,目前大宗交易股份的“供货主体”依旧是产业资本,新规一旦付诸实际,“产业资本套现动机有望进一步增强,涨跌幅放宽的大宗交易平台可能为限售股提供一个新的避税通道。”
黄君杰的判断正中要害。作为内地股票交易的“批发市场”,现如今的大宗交易平台却渐渐有了几分减持套现“世外桃源”的味道。
仅从二季度已成交的这32亿股筹码来看,根据公告信息,目前已明确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和管理高层参与交易的筹码至少达到13.8亿股,且在此之中,仅京东方A和五洲交通两家公司暂不涉及减持事宜,属于产业资产的单方面增持。
值得一提的是,自这封大宗交易新规意见发布以来,上交所的大宗交易并未风生水起,相反,挑起二季度交易大梁的是中小企业云集的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交所上市股票在二季度实现的大宗交易规模达到17.4亿股,不仅比一季度多成交了6亿股,而且还成功实现了对上交所的反超,领先上交所成交量约3亿股。在此前一季度,上交所的大宗交易规模还远远落后上交所7.1亿股。
至于原因,一位来自招商证券机构业务部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上交所新规尚未落地,握有筹码的股东难免存在观望心态;另一方面,近两年新上市的中小公司都集中在深交所,存在退出和套现需求的PE或者高管集中于此,一旦行情配合,深交所走出一波大宗交易的小高潮也属情理之中。”
57位高管“落袋为安”
此话不假。一个有趣统计显示,二季度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积极减持的高管们,竟清一色来自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且全部集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
其中,川润股份董事长罗丽华1人便减持公司股份接近2800万股,一举套现3亿多元,而她的丈夫、身为川润股份董事兼副总经理的钟利钢在此期间也抛售了1143亿股股份,夫妇二人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合计套现至少4.2亿元,登顶本季度的高管减持收入排行榜。
大宗交易平台几乎成全了整个川润股份高管团队的致富梦想。二季度以来,副董事长罗永忠、监事会主席罗全以及罗钟夫妇二人的关联方罗永清和钟智刚,在大宗交易平台上联手减持了3652万股,合计套现3.5亿元。
与减持收入相比,罗丽华、钟利钢和罗永忠去年各自从公司支取的35万元、22.67万元和35万元年薪,乃至公司去年一年5800万元的净利润,都显得微不足道。事实上,上述6位高管二季度内的减持规模已经占川润股份流通总市值的4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一批批股权投资人和公司高管借大宗交易平台成功“解套”,把酒言欢之际,殊不知,他们的套现冲动正好成全了QFII攻城略地的壮志雄心。
关于大规模减持的动因,川润股份仅在公告中以高管“个人理财”的说辞一笔带过。截至记者发稿时,公司证券事务办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对于这种大肆减持套现的“盈利模式”,其实市场早有微词。中投证券资深投资股份徐晓宇就提出,盈利模式的变迁是致使A股估值中枢持续下移的罪魁祸首。徐晓宇认为,过去主力在二级市场搜集筹码,然后择机拉高派现的方式早已过时,如今的主力已转移到一级市场搜集筹码,二级市场渐渐沦为单向派现的市场。
如今看来,不仅机构投资者是套现主力,大批公司高管更是先声夺人,而“批发成交”的大宗交易平台无疑帮助他们完成了“IPO致富”的最后一搏。
根据记者的了解,上述高管及其关联人所持股份实际在2011年9月19日便进入了解禁期,但此后数月内,受股价除权和市场低迷的影响,川润股份的每股价格始终在10元上下徘徊,罗丽华等人在此之间也是按兵不动。
直到今年2月8日盘中,川润股份突然封在涨停板上,在此之后的一个月内,公司股价足足飙升了133%,六度报收涨停。记者查阅2月8日交易记录时发现,当日第一大买家和第一大卖家均系上海本地资金,20%的成交量都集中发生在5家上海本地营业部中。
无独有偶,日后为川润高管接盘的买家也全部出身上海本地——东方证券上海张杨路营业部吃进4000万股,华泰证券上海陆家嘴东路营业部买入2300万股。
“公司在3月13日的分红预期是牵动这一波行情的重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管理层借分红拉高股价的可能性,毕竟最终结果是,趁机减持的高管成了这波行情的最大受益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新金融记者表示。
川润股份的牛市行情会否是公司高管层和上海游资相互帮衬下的“自制剧”,目前还难下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一度摸高到21亿元的股价支撑,罗丽华等人挂出的每股9-10元的卖单吸引力恐大打折扣。到6月12日收盘时,川润股份在竞价交易的二级市场中已回归到8.3元附近。
二季度以来,在大宗交易平台上赚得盆满钵盈的不止川润股份高管层。Wind数据显示,汤臣倍健总经理汤晖率另3名高管合计抛售公司股份295万股,减持所得接近1.8亿元;中化岩土副总经理王锡良等6名高管合计套现1.26亿元。
根据新金融记者的粗略统计,截至6月12日,二季度以来至少有57名来自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借大宗交易平台“落袋为安”。
溢价成交背后的“盟约”
大宗交易虽是卖方唱戏,但买方也常因折价成交的惯性而乐于搭台,趁机低价吸筹,但如今看来,即便是溢价成交,买方搭台的热情依旧不减,这背后又是何故呢?
二季度的大宗交易平台上,多只个股遭遇溢价抢筹,光大银行、内蒙华电、兴森科技、天宝股份、中金黄金全部封在涨停板上成交,可谓一股难求。截至6月12日,至少有36笔大宗交易的成交价格高于当日二级市场竞价交易的收盘价。
上述招商证券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通常情况下,大宗交易的买卖双方和成交价格都是提前协商和约定好的。”既然如此,如果是出于对股价走势的乐观预期,买家大可去二级市场竞价交易,为何花费更高的成本转道大宗交易市场来吸筹呢?况且筹码的规模在流通股中的占比并非高不可攀。
为解开这一张张“溢价成交单”背后的谜团,新金融记者展开调查,光大银行的成交价首先闯入了新金融记者视野。
6月4日,光大银行股份的买卖双方将大宗交易的成交价格锁定在3.1元,极其巧合的是,光大银行在2010年上市的首发价格也恰好是3.1元/股。
据记者了解,从去年8月18日开始,光大银行的战略配售股份已步入解禁期,但此后至今约十个月的时间内,仅4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超过3.1元,其余时间均在破发。
如今,限售到期十个月后,买卖双方在大宗交易平台上以首发价格“握手言和”,不得不引发市场的联想。“买家出手很有可能不是基于对股价的看好,而是基于对卖家的利益输送。”上述业内人士猜测。
交易清单也显示,光大银行两笔大宗交易的买卖双方渊源颇深。其中一笔交易是将股份从东吴证券苏州紫竹路营业部转入了该券商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营业部,另外一笔则干脆在光大证券公司总部完成了“内部划转”。
相比光大银行,溢价成交的嘉寓股份、该股买卖双方的身份也已浮出了水面。
5月9日,大宗交易平台上出现了一笔260万股的嘉寓股份交易记录,成交价格为8元/股,高出当日二级市场收盘价近2个百分点,买卖双方均来自平安证券北京金融大街营业部,而平安证券正是嘉寓股份当初IPO的主承销商,这很有可能又是一笔“事先撮合”的买卖。
果然,嘉寓股份次日发布的几则公告透露出了买卖双方的真实身份。综合公告内容,战略投资者建银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称:建银国际)于5月9日减持260万股,同一时间,控股股东北京嘉寓新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称:新新资产)反向增持260万股,成交价格均为8元。
由此推断,建银国际和新新资产很有可能就是大宗交易平台上的对手盘。根据记者了解,嘉寓股份首发原股东的限售股从去年9月开始陆续解禁,在这笔大宗交易之前,建银国际已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减持314万股。
这一次,新新资产打着“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信心”的旗号,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接下建银国际抛盘,并给出高于二级市场两个百分点的优厚价格,一次性回馈建银国际超2000万元收益,可以说既为高悬于头顶的减持危机“解了围”,又配合建银国际“合理退出”。
尽管二级市场的“破发阴霾”时常羁绊住股权投资者顺利退出的脚步,但现如今,大宗交易平台很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回报股权投资人的一方“世外桃源”。
至于建银国际是否会继续减持,嘉寓股份证券事务办工作人员如此表示:“建银国际股权现在已经全部流通了,对于这种投资公司来说,减持是正常的盈利模式。”记者问及接盘方是否为公司控股股东时,该人士则含糊回答“不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新资产的董事长、同时是嘉寓股份老板的田家玉也于5月9日增持公司股份260万股。
QFII趁机疯狂扫货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一批批股权投资人和公司高管借大宗交易平台成功“解套”、把酒言欢之际,殊不知,他们的套现冲动正好成全了QFII攻城略地的壮志雄心。
统计显示,截至5月末,欧美几只大型QFII的仓位已连续两月攀升,亚系中的日兴两支基金平均仓位甚至接近100%,创近一年的最高水平。
对此,理柏亚洲区研究总监冯志源向记者表示:“QFII加仓是有目的性的,在高度管制的情况下,海外资金进入中国实属不易,目前仍然只有QFII一条通道,所以它们不会放弃任何深入参与市场的机会,况且证监会和外管局也在加快审批速度。放眼未来,QFII的存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在这一波QFII加仓季中,大宗交易平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截至6月12日,二季度以来,素有内地“QFII大本营”之称的中金证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已从大宗交易平台上认购了2.1亿股股份,耗资超过22.5亿元。
大量券商股“花落于此”,包括880万股兴业证券、840万股招商证券以及100股广发证券。当然,这家QFII云集的营业部之所能囤积如此多的券商筹码,需归功于积极抛盘的卖方。单招商证券一家公司,二季度内便挂出18笔大宗交易卖单,合计成交招商证券3000多万股。
不过,根据冯志源的观察,“这很可能只是个别QFII的短期操作,目前还看不到QFII集体出手买券商,QFII的重仓面也没有覆盖到整个券商行业,仓位仍集中在中信、海通这样的龙头公司,况且市场目前也没有形成让QFII集体加仓券商的条件。”冯志源称。
除了券商股,中金营业部还借大宗交易平台大规模扫货2900万股庞大集团、2869万股长江电力以及698万股海康威视。
某种程度上,国内机构减持套现的冲动正在为海外资金渗透内地股市铺就康庄大道。
没有游资在大宗交易中的成全,难有高管的顺利套现;若无上市公司的慷慨接盘,股权投资人的退出路也恐艰难。当然,二季度以来,种种发生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的“买卖盟约”其实也诠释着各方资本在变革之际的新抉择,孰对孰错一时很难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