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中华学生爱眼工程借慈善疯狂圈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6 07:04 来源: 重庆商报中华学生爱眼工程借“慈善”疯狂圈钱 个人信息被卖存款丢失、灭火器有效成分“缩水” 央视“3·15”晚会曝光不诚信生产经营行为
中华学生爱眼工程以慈善的名义圈钱、“黑心”厂家对灭火器也掺假、个人信息被卖存款丢失……昨晚,央视“3·15”晚会揭露了一系列不诚信的生产经营行为。晚会主题为“共筑诚信,有你有我”,突出每个人都有责任。
当慈善遭遇营销
爱眼工程借“慈善”疯狂圈钱
央视3·15晚会首先曝光的是中华学生爱眼工程的慈善营销,该组织以公益的名义,进行商业行为盈利。
央视记者暗访看到,在山西洪洞县一所小学里,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正在进行学生免费视力检查,视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得到价值260元爱心捐赠卡,持这张卡可以到当地爱眼工程工作站免费兑换一副特殊镜片。
360元镜片其实只需30元
开展这次活动的眼镜店老板告诉记者,眼镜店加入中华学生爱眼工程后就可以成为工作站,并以中华爱眼工程进入学校,活动每一步都是中华爱眼工程委员会事先策划好的。
“我们名义上是慈善,但该收钱的还是要收钱。”中华学生爱眼工程理事长刘金顺对记者说,孩子们可得到价值260元的爱心捐赠卡,持这张卡可以到当地的爱眼工作站兑换一副免费镜片,而到店里,不可能拿着一副片走了,还需要镜架。在爱眼工程的精心设计下,捐赠卡只是诱饵。
而据受访者称,在卡上价值360元的镜片,其实只要30元。
眼镜店一年挣500多万
“百分之百挣大钱,我以前一年挣五六十万,现在可以挣500多万。”一眼镜店老板告诉记者。
如此处心积虑帮助眼镜店赚钱,爱眼工程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好处?调查发现,这些产品均是三亿康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每家眼镜店每年至少要购买6万元三亿康公司的产品。
爱眼工程靠售镜片获利
“三亿康公司的老板是刘总(刘金顺)的夫人。你想想他能不合作吗?”受访者告诉记者。至此,整个利益链条浮现出来。中华学生爱眼工程以各种名义吸引眼镜店加盟。眼镜店吸引学生来购买从中获益,刘金顺通过销售镜片获利。
中华学生爱眼工程在全国有上百个工作站,号称公益组织,计划要用十年时间使全国学生近视发病率下降30%。
记者在北京市工商局网站上查询,发现三亿康发展有限公司2011年3月12日就被吊销。一个虚构的中华学生爱眼工程就这样套着慈善的面孔在全国各地上演着圈钱闹剧。 记者 刘渝畅
救命灭火器掺假
灭火器有效成分“缩水”过半
火灾出现时灭火器能救命,但如今也被生产商掺假。昨日的央视“3·15晚会”上,浙江东顺消防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不合格灭火器一事被曝光。
车间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东顺消防的灭火器销售好,得益于他们在各个生产环节上下了大工夫。真的如此?
记者现场看到,一批刚刚生产的灭火器标注着灭火器磷酸二氢氨(灭火器中的有效灭火成分)含量是50%,该公司在国家消防产品质量信息网站上申报的磷酸二氢氨含量也是50%,但在实际生产中,却将磷酸二氢氨含量改成20%。由此灭火器成本降了3~4元,不仅如此,灭火器的钢板厚度也从1.15毫米降到了1.1毫米。
虽然东顺消防生产的灭火器质量不合格,但是低廉的价格和琳琅满目的商标,使他们的销售情况仍不错。
见习记者 谭亚 实习生 曾芳
危险的液化气罐
利欲熏心 液化气罐充二甲醚
央视“3·15”晚会上还曝光了在行业利益的驱使下,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在液化气中掺入二甲醚。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在江苏省宜兴市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经营液化石油气充装业务的零售商都不在宜兴市内充装液化石油气,而是雇车将钢瓶送到50多公里以外的常州市充气。这里的液化石油气质量真的比宜兴的好吗?记者注意到,在常州晶益液化气储配站院里停着一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槽车,它是专门为储配站运送液化石油气的。
2月20日一大早,记者跟随这辆槽车从储配站出发,两个小时后,这辆槽车开进了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的大门。十几分钟后,一位工作人员开始给这辆槽车充装。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这辆车充装的是“二甲醚”。
记者随后从常州市第三液化气充气站以38元的价格购买了一罐液化石油气,并将其送到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瓶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的含量竟然高达61.3%。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教授告诉记者:“加入二甲醚之后,对于原有的密封材料,伤害是很大的,很容易早期就失效,产生泄漏。浓度越高,现有的密封圈失效的时间就越短,然后泄漏的危险性就明显加大。”
质检总局明确规定,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后充入液化石油气钢瓶。但由于二甲醚比液化石油气每吨便宜2000元左右,在利益驱使下,在液化石油气中掺混二甲醚已经成为行业内半公开的秘密。
此外,《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附件损坏、不全或不符规定的,应先进行处理,否则严禁充装。但记者对20余家充气站进行了调查,有十几家充气站没有按规定在充装前、后对钢瓶进行漏气检查,甚至当记者主动提出检查要求时也不给检查。
记者 刘渝畅 实习生 唐会余
个人信息被叫卖
信息被卖 市民存款不翼而飞
日前,家住上海浦东的陈小姐通过网银登录账户发现,原本存有4000余元的银行账户余额仅剩85元。陈小姐的这张银行卡一直随身携带,密码只有她一人知道,卡上的钱怎么会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显然,陈小姐的银行卡密码已被识破,而不法分子正是通过一些专门的公司购买到了陈小姐的个人信息。
邮编、姓名、地址、电话甚至车型……有关个人隐私的几乎所有信息,都被当成价格不一的商品,被公然叫卖。然后被一些专门的公司出卖谋取利润。一家声称手中掌握着1.5亿中国中高端消费者的信息,叫做罗维邓白氏的个人信息公司被央视“3·15晚会”曝光。据调查,该公司将不同渠道搜集而来的市民个人信息以字段为计价单位进行出售,且信息越精准喊价越高。
记者调查发现,罗维邓白氏公司掌握的个人信息数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详细精准程度让人震惊。该公司是从哪里获得的?
“我们数据来源渠道应该说非常多,我大概可以说几种,最早是通过买数据,车主的信息无非是从4S店或者保险公司来的。”邓白氏工作人员称。央视记者调查发现,银行工作人员成了这条非法产业链上重要的参与者。
对此央视主持人提醒说,现在社会上充满了各种会员卡,当你填金卡、银卡、钻石卡等等,要特别小心,要动一动脑子,自己是不是应该把这个表上所有个人信息都填满。你所属这些信息的机构,是不是真的可靠?包括我们实名制的火车票都要小心,不能乱丢、乱放。
见习记者 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