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自主创新:从产学研突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7 18:57 来源: 上海国资尽管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律环境逐步改善,但尚未形成优化和完善的制度环境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正越来越深入人心。不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创新都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优先地位。
在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明确提出“四优四强”是优秀央企的标准,并将“自主创新能力”排在其首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当之无愧的主体。但目前,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相对偏弱,产学研结合正在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路径。
国企自主创新能力整体偏弱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到了不得不进行的时候。经过长期粗放型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资源、能源约束已临极限,一些重要资源的进口依赖度已超过50%。转型迫在眉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有近70%的国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也表明,最近几年中央企业技术创新规模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科技项目数量年均超过3万项。
2010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2337件,比2009年增长56.2%,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排名也由2009年的世界第五位升至第四位。
但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偏弱。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认为,中国申请专利的数量虽大有增长,但真正有市场价值的专利还较少。一方面表现为基础性专利都在外国人手中,另一方面表现为专利申请过多重视数量。
这一现象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尤为明显。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的技术实力远远超过私营企业。例如,在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的构成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分别占30.8%、35.6%、32.9%;在新产品项目数、开发经费、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出口销售收入构成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分别占44.4%、41.2%、42.8%、43.4%、21.2%。但据有关统计,央企和国企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可怜的0.7%。而根据国际经验,一个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一般要达到5%,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达到10%以上。
取道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非常紧迫的事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反复强调。
马德秀认为,在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形势下,以往引进先进技术,然后模仿消化的路径已经走不通了。因为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段瑞春同样持此观点。段瑞春认为,像过去那样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在缩小,难度在加大,代价越来越高。
“产业前沿的关键技术,国外企业从维系其核心竞争力考虑,西方国家从实施战略图谋权衡,都对我国采取封锁政策。”段瑞春表示,在诸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的领域,发达国家动辄以安全为借口,对向我国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层层设卡,横加干预。
段瑞春认为,在跨国公司和外国强势集团把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视为生命线的今天,我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把生存、发展、创新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走自主创新之路,产学研结合是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推进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在2011年12月1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表示。
上海泛亚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长胜认为,产学研合作,有利于科技人力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大型科研设备的资源共享,有利于专业领域技术信息和相关产业的及时把握,有利于高端科技品牌价值的嫁接。泛亚生命有员工200多人,其中院士22位,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掌握全球尖端的基因分型技术和药物开发研究,便得益于产学研结合。
“官产学研用”做实产业化
产学研的目的是把产业做大。广东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炜说,广东从2005年开始推进产学研工作,这些年最大的体会是,产学研就是如何将技术创新链与产业创新链结合起来,“现在不是创新能力不强而是未与产业结合”。
而宝钢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产学研结合就很重视与产业的结合。据宝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宝钢集团的转型涉及三个转变:从钢铁转向原材料,从制造转向服务业,从中国转向世界。“通过合作,更能变废为宝。比如钢渣等的利用。”
为更好地把产业做大,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产业发展处处长夏春申建议政府应该在“产学研”的前面加一个“官”字,后面加一个“用”字,即将“产学研”结合扩展为“官产学研用”结合。
由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牵头,于2009年12月28日组建的“上海核电设备焊接材料国产化及创新平台”,正是一个将“官+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平台。该平台以突破核级焊材国产化瓶颈为目标,平台成员,不但有生产商、高校和科研院所,还包括官方主管部门和产品的直接用户,是一种官+产学研+用的新尝试。其中,用户单位会针对研制出的焊材产品,进行性能和工艺的评价试验,提供试用反馈信息和改进意见。这可以有效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
夏春申认为,新加的“官”字,主要是指“政府”。产学研结合的本质是经济、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核心是各种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为产学研结合营造政策环境。而后面的“用”字,主要指“用户”和“应用”。用户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不但能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还能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完善政策法律环境
孙长胜认为,目前产学研结合尚存在一定的掣肘。那就是“学”的思维方法和“产”不入扣,“学”注重发表论文,“产”注重产业化和专利。而“学”追求的论文可能导致“产”的专利无法申请。
如何处理发表论文、申报奖励、申请有关专利和保守技术秘密的关系与尺度,是国内外所有产学研合作面临的共性问题。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一方过早地发表论文或在公开刊物上不适当地披露技术信息,的确可能丧失获得专利保护或维持技术优势的前提条件。
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产学研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马德秀表示,由于各类创新主体的职责和权益界定不清,对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分担的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约束,导致产学研结合难以持续。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活动日益活跃,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到运行机制,从利益分配原则、风险分配机制到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律环境逐步改善,但尚未形成优化和完善的制度环境。”
马德秀认为,目前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是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所以2010年两会上,马德秀提交了一份制订《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的议案,这是我国首份关于产学研立法的建议。
“适时制订《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确立必要的准则,有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马德秀表示,“产学研结合很重要。目前的关键,是要从论文导向真正变为需求导向,合作模式要敢于采取不同的方式,由点对点合作变为系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