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产业集团参与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7 18:58 来源: 上海国资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适度的打开产业国资与金融国资之间的壁垒,1加1的结果必定大于2

  文‖上海华谊集团财务总监 常清

  最近,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透露,上海市政府在审议上海金融创新奖的过程中,提出应当拓宽奖励范围,其中包括增加金融监管部门的创新奖励。

  我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因为切实际,有利于金融创新,而切实际的创新就是金融产业的灵魂。

  为了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步伐,上海政府努力吸引外资,引进人才,改变上海的金融环境,但在贴合国际的同时,特别在海外经济波谲云诡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尝试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发力点。

  开门

  最近,随着欧洲经济的危机,中央提出了“国资应该走出去”的口号,上海市委也提出了“上海要经济转型、上海国企要加强产业升级”的要求,期间上海汽车、百联集团、大光明等产业集团在海外并购、发债方面,也都取得了不俗业绩。

  上海的产业集团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从事产业并购,也有着行业熟、关系清、上手快、目标准、整合能力强的特色,国内国外成功案例也不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美国的GE,日本的三菱、三井等跨国企业都是以“产业化与金融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在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中,面对“资本外流、高管难来、资本市场低迷、全球经济动荡”这一客观事实,我认为给上海产业集团打开大门,鼓励其利用金融工具,在国内甚至海外进行产业并购,利用海外的资本、技术来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正当其时。

  壮胆

  做金融不等于做产业,它对人才要求,对激励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对于业绩考核,甚至对错误的容忍程度,都与以往的产业运营大相径庭。

  当年陈久霖利用航油期货套利,赢利时无人过问,失手后身陷囚车,这既是陈久霖个人的悲剧,也是被要求“大胆创新”,又被要求国资“保值增值”的国资经营者所同样面临的尴尬。

  支持创新就要容忍失败。因此我提议上海国资监管部门要针对产业集团的金融创新,形成一整套细致可行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考核标准与管理制度,对于恶意损失要重罚,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因为系统性风险而形成的损失要科学对待,以为产业集团经营者的金融创新“壮胆、助行”。

  铺路

  无论是产业集团进入金融行业,还是以金融为渠道实现自我产业升级,都需要金融平台。

  现在上海许多产业集团都拥有财务公司,但因为银监的许多硬性规定,这个金融平台负荷有限。

  参考国外财务公司,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资本市场,并可通过投资银行或自己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筹资,它们的业务重点是从事商业放款、消费信贷和不动产贷款,它们的财务杠杆与银行相差无多。……

  创新就是合理突破。譬如民营企业“诺亚财富”,没有任何金融牌照,就将金融业务做到了海外上市,这既是对我们国企经营者的一种鞭策,也是对上海监管部门的一种启发。

  几年前,上海就有多家财务公司获银监会批复开展“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业务,但时至现今,都无承销中期票据及短期融资券的先例。

  这既有外界法规的抵触,也有企业自身经验的不足,因此我建议上海是否可以组织几家财务公司进行抱团合作,在一些银行、证券机构的帮助下,对一些企业债券进行“银团承销”,从而为财务公司,也为财务公司背后的上海产业集团走向市场,走进金融产业积累经验,磨练人才,打造品牌。

  金融是一种产业,但对于产业集团而言,金融更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所以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适度的打开产业国资与金融国资之间的壁垒,1加1的结果必定大于2。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