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时评:菜贱伤农咋变菜贵伤民了呢

2011年05月17日 09:0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詹国枢

  报载,4月16日上午,山东某地,39岁的菜农韩进因想不通而上吊,留下妻子和两个未成年女儿,撒手归西。

  韩进的自杀,缘于菜价。今年开春,韩进种了6亩卷心菜,辛苦劳作近3个月,资金投入万余元,换来的竟是8分钱一斤的伤心价,不但一分钱没赚着,反倒背了一屁股外债!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菜贱伤农”报道频频见诸媒体之时,城市居民小区,时不时又传来“菜贵伤民”的抱怨声。这究竟是咋回事?

  有学者指出,同样是蔬菜,在农村那么贱,到城里却那样贵,显然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公路运输、批发商场、卖菜小贩——此三类经营者,血管里没流淌“道德血液”,赚得太狠。

  真是这样吗?按逻辑推论,应该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

  然而,事情怕就怕认真,问题怕就怕追问。前些日子,首都某媒体派出记者,深入山东蔬菜生产基地,从农民半夜收菜开始跟踪,装车、运输、进京,卖到新发地批发市场,再跟踪菜贩用小车拉至菜摊,一斤一斤,零售给消费者……全程跟踪结果,得出三个结论:

  其一,蔬菜价高,并非运输成本太高。记者一路看到,各关口收费并不算高,不少关口还对拉菜货车开辟“绿色通道”,免收路费。所谓运输成本,主要是必不可少的汽油钱和司机人工费。

  其二,批发市场,会有加价,但亦不算太高。由于政府调控物价,新发地等批发市场还奉命对卷心菜等几种大宗蔬菜,免除数百元进场费,以尽量降低成本。

  其三,蔬菜价高,最大一块,在零售环节。小贩从新发地将蔬菜批量买走,到城里各农贸市场出售时,加价最多,也加得最狠,一般加价在5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一倍以上。

  如此说来,笼统讲流通环节出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最该改进的,是最后一个环节,蔬菜零售。

  但细一调查,问题又来了。小贩之所以加价最多,除了想趁机多赚几文活命钱外,也有其不得以而为之的苦衷。近些年,京城整顿市容市貌,已将街巷零星小贩,通通取缔,赶进室内农贸市场。而农贸市场又非政府公益资助,每个摊位都得收费,且收得不低,小贩倘若加价太少,本也捞不回来。

  问题分析至此,对策也出来了。既然最后环节加价太多,可不可以把这一环节绕开,另辟蹊径,让市民吃到价廉物美的蔬菜呢?应该可以吧。全国各地,近来纷纷尝试农超对接,干脆将蔬菜从农村一家伙拉到超市出售,岂不省去中间环节,省下那么多费用?

  此举固然不错,但其效果有限。因为,城市那么大,市民那么多,怎么可能全跑到有限的超市去购买天天都需要的蔬菜!此举虽能解一时一地之急,未可从根本解决问题。

  问题症结何在呢?老詹当过多年经济记者,长期关注农产品生产销售,依我看,所谓“菜贱伤农”,固然有中间环节加价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和农产品先天缺陷有关。大凡农产品,都有一定生产周期,到底种多少,如何才能赚钱,农民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和个人感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多了价低,价低少产,少产价高,价高多产”的循环与波动,几乎是农民长期难以摆脱的魔咒。

  最终的解决办法,应当由政府引导农民逐步建立联合经营体,逐步实行有前瞻性的订单农业,并由政府在城市逐步建立一些带公益性质的农贸市场,在降低菜贩成本的基础上,拉低最终菜价。当然,这些理论上的推想,真要实行,恐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得再耐心等一等。

  詹国枢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