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0日 11:15 来源:深圳商报
涉嫌外泄敏感数据,有关官员被带走调查
【深圳商报讯】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有关部门彻查宏观经济数据泄密的敏感时刻,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二(6月14日)公布5月宏观经济数据。
就在6月8日,国际知名通讯社路透社即预测: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
就物价指数等宏观数据进行调查,并抢先于国家统计局之前公布数据,已成为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媒体及相关机构的“例行公事”。在这一“公事”上,路透社对数据“预测”的精确度,令人惊叹。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确“猜”对了中国的月度CPI数据。
CPI数据两年7次“被发布”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8年开始,路透社多次援引“消息人士”的信息,准确预测CPI等宏观经济数据。
2008年4月11日,路透社援引“官方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3月CPI同比增幅料达8.3%。这一数据同一周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完全吻合。
2008年5月9日,路透社再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4月CPI同比涨幅可能达8.5%。这一预测与市场之前认为CPI将保持平稳的预期大不相同,而国家统计局于几天后公布的国民经济数据中,4月CPI数据同比增长恰为8.5%。
“抢先公布”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6月10日,路透社发布《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7.7%较上月明显回落》一文。国家统计局于两天后才公布这一数据。
2008年7月8日,路透社又引两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说法称,中国6月份CPI同比上涨7.1%,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这一次,路透社的文章中已经没有“可能”等预测性用语,俨然默认了该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7月15日,路透社再次以3位官方消息人士为消息源,称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
这三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与国家统计局于当月17日才发布的数据果然无异。
2010年6月8日,路透社对5月出口50%同比增速的预测,以及6月9日,路透社称“5月CPI同比上涨3.1%”,在其后双双“应验”。
今年2月14日,在统计局公布2011年首月宏观经济数据的前一天,路透社发文称,“据两位市场人士透露”,市场传言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4.9%,低于市场预期,并指出“主要因官方调整了CPI的权重”。
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的确并非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5.3%,正是调整权重后的4.9%。
“泄密”链条查处难
据了解,提前获得关键经济数据的境外媒体并非路透社一家。
经记者查实,2008年12月份的进出口数据,以及2009年7月16日公布的当年上半年GDP数据,都曾被境外媒体准确预测。
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指出,我国重要数据在发布之前会按照快报的方式报送有关国家主管部门,然后再发送央行、发改委、国研中心等部门,目的是为了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环节,数据有可能在多个环节出现泄密点,且由于信息传送的范围太大,调查查处很难。
两处级官员涉嫌泄密
据《半月谈》杂志消息,3、4月份,国家统计局办公室一名秘书与央行研究局宏观经济研究处副研究员伍超明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迄今仍未回办公室。
上述两部门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名副处干部被抓,可能与掌握的敏感数据外泄有关。其中伍超明多次给券商作报告,从中获得了利益。
据记者了解,国家统计局接受调查的是办公室一名副局长的孙姓秘书。该秘书在2007年从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笔试、面试等程序,录取为公务员。此人毕业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获硕士学位。
不过,截至目前,该孙姓秘书的数据泄密情况并未进入司法程序。统计局内部仍未通报此事,包括人事部门也不了解具体案情。
与此同时,接近人民银行的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此番深陷数据泄密而被捕的,也有人民银行研究局宏观经济研究处的人士,其中之一是身为研究处副研究员的伍超明。
消息人士透露,此番深陷数据泄密门的,除了人民银行、统计局等掌管宏观数据等核心部门外,发改委也有相关人士卷入其中。而与此关联最大的券商、基金等机构也难脱其咎。
泄密上的利益链
对于那些提前获得经济数据的机构和人士来说,保密数据可能意味着可观的经济利益。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包括CPI在内的经济数据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十分敏感的经济指标,如果提前得到经济数据,就创造了一个投机性交易的机会。
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对于经济数据更为敏感。如果债券投资者提前获得的数据比市场普遍的预期乐观,可先期购入债券,等待正式消息的发布;如果获得的数据较市场预期悲观,则提前卖出债券以控制风险。
一名曾从事过基金行业的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能提前拿到数据无论是对于券商还是研究员都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果一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对于宏观数据总是能准确地预测,就可以获得基金更多的“分仓”收入,相关的研究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派点”。 上述人士透露,其实一些信息并不体现在研究报告中,更多是通过短信、MSN、网络等工具来传播数据。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