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证券分析师是怎么混的

2011年07月21日 19:35 来源:南方周末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在去年,券商发布的研报就达56万份,即使一天读十份,150年也读不完这一年的报告。

  最近的一次相亲中,冯学的人品遭到了对方的质疑:仅仅因为他是证券公司研究所的分析师。在这位相亲对象看来,证券分析师都是不学无术、哗众取宠之徒。

  这也难怪,近期有太多关于证券分析师的负面新闻了:中信证券点评“2200元天价涪陵榨菜”;渤海证券评价企业“专业补脑残”;申银万国声称产品用药量“1次1支”将改为“1次2支”以增加收入;银河证券研报说攀钢钒钛应该暴涨15倍,“目标价188元”……

  33岁的冯学半年来相亲频繁程度超过了《非诚勿扰》节目的播放次数,但他实在没想到这次相亲竟然成了不欢而散的“批判大会”。

  “我认识那位写‘天价榨菜’报告的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巍。”2007年博士毕业后,冯学就进入了北京一家中等规模的券商。在冯学的印象中,黄巍是一个老实人,不像是热衷于搞噱头的。“不过,没办法,我们总在想办法吸引投资者注意,否则会被埋没掉。”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在去年,券商发布研报就达56万份,即使一天读十份,150年也读不完这一年的报告。

  进行同质化研究的券商分析师显然已经“人满为患”。就冯学所负责的交通运输领域而言,每家券商为该领域配备4-5名分析师,另加两名助手,全方位出击“海陆空”运输行业分析。这样,在全国逾百家的大小券商中,大约有400名从事交通运输证券研究的分析师,而他们面对的是该领域不到180家的A股上市公司。

  不仅交通运输业,其他各个行业都处于被券商“过度研究”——假如某个上市公司发生重大事项,100多家券商研究所都要做出评析,那么就有100多份研报;假如2200多家公司都出现大事情,那么研报的数量就会超过2万份——这足以让投资者瞬时眼花缭乱。

  平均来说,每个分析师要盯着30-50家公司,倘若某天内,其中一半的公司有新事项发生,那么该分析师当天就起码要写十几篇报告——避免不了的是相互抄袭和严重注水。

  除了以量取胜,还需要以“长”见气势。部分券商研究所对分析师的报告的字数、页数都有规定。就连一些海外投行也未能免俗。瑞银证券前中国区副总经理张化桥曾经说过,在当证券分析师的那十多年里,他时常因为要写一百多页的大报告而备感压力,因为只有这样的大报告才被同事、上司和基金经理当回事。

  在冯学的同事里,不乏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毕业的高材生,也有从国际物流巨头DHL、国内知名航空公司以及大型航运公司跳槽而来的骨干人员。不过,这群“聪明人”未必都在做聪明的事情。正是这种自以为“过度研究”的想法,冯学们都认为实地调研已是多余。

  然而,无论怎么分析,都只能唱多。海外投行会对上市公司给出“减持”、“负面”等评价,而国内券商的报告只充斥着“推荐买入”、“强烈推荐”等字眼。

  “当所有都是好的时候,也就没有好坏之分了。”冯学说,券商的研报沦落到很多时候要先给上市公司过目,确认没问题了才能发布。“尤其不能得罪的是基金公司,因为他们是我们真正的‘老板’。”

  根据WIND咨询统计,去年60家基金公司总共为93家券商贡献了62.41亿的佣金收入。

  “从来不看报告”的基金经理有自己的圈子,他们只跟熟悉的、信得过的人来交流。所以,只有被基金认可,券商分析师才能身价百倍。

  冯学举了一个例子,券商的策略分析师普遍收入不高,但近期有一个备受基金青睐的策略分析师,跳槽到基金公司后获得年薪300万的报酬,是其原来收入水平的十倍。还有,今年银河证券大举招兵买马,其中身价高的明星分析师可以达到年薪500万——这相当于小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年收入水平。

  从事这个行当第四个年头,冯学才开始走进基金经理的圈子。2011年1月,他向几家基金推荐买入交通运输类的股票。当时这些基金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后事实是这些股票都有不错的上涨行情。尽管基金经理没有分享到这波行情,但从此开始信任他的眼光。

  “现在,也有基金向我发出邀约了,待遇可观。”冯学也在筹备往高处走,“这也给我相亲增加筹码了。”

  (作者系南方周末记者;应被访人要求,冯学为化名)上一页1下一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