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沈联涛:美债风波后看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16:51 来源: 新闻晚报

  本报记者 陆绮雯 本报实习生 颜仕笑

  现在的世界处在怎样的境况?是危机后还是即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危机?

  上周,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发展沙龙上,给出了答案:我们正处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中,全球现在经历的不是危机后的平静,而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我们要解决好全球失衡问题,走出集体陷阱,转变短期行为为长期思维考虑,这才能通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我们面对怎样的“危机”

  日本的泡沫经济、欧美的金融危机每每让我们担心本国经济是否会受到影响,今年8月,美国因为债务问题引发“标普风波”,使得全球都担心美国会再次陷入新一轮的金融危机。沈联涛在发言的一开始就开门见山:“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我们面对的‘危机’是什么? ”

  “我们真正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则是面向全球的,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却不够全面系统,是国家化、部门化的,这就像是盲人摸象,和世界的看法都不一致。”沈联涛说,这次的危机是两方面的危机,一个是金融危机,另一个是全球缓暖的危机,金融危机只是短期内的表现,全球缓暖才是我们要真正着手解决的比较长期的危机。

  在沈联涛看来,我们面临的短期、长期危机的根源是全球的过度消费、过度融资以及过度杠杆。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在遇到债务问题时还是可以借到钱,甚至利用危机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此外,其自身丰富的资源也足以让它拥有高水平的消费和享受能力。而中国似乎并不能学美国,如果拥有庞大人口数字的我们也像美国一样过度消费,那么,我们将面对的不单单只是国家财政的空前赤字,全球资源也将承受空前压力。

  沈联涛分析,危机中最让人惊讶的是“影子银行”的出现。2007年,美国的数据显示,影子银行的资产大于传统银行95%,就是差不多一倍大,这一数字也大于美国GDP的44%,但影子银行的融资既不在货币概览里也不在稳定金融的预算里。“中国有个全球的市场,但是监管的领域只限于国家,国家要为全球‘买单’,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

  我们另外一个误区是只顾及GDP增长,沈联涛指出,污染的代价、破坏的资源、可持续创造的新资源都没有被考虑,这样得来的不是绿色GDP,不是可持续的GDP增长。他用“带着美好的理想生活在扭曲的世界”来形容我们现在的发展状态。

  失衡的不只是贸易

  无论是西方的发达大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全球失衡所困扰。全球失衡的问题其实就是美国和全球贸易失衡的问题,而中美贸易的逆差是里面最重要的一种失衡。“贸易失衡、经济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社会可持续性的失衡构成了全球失衡。 ”沈联涛说。

  事实上,美国非常重视贸易失衡的问题,从全球系统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老龄化的问题,不均衡的老龄化导致失衡。目前,中国等新兴市场的老龄化还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年轻的新兴市场的储蓄率则高于发达国家,两重因素叠加,贸易失衡成为必然。沈联涛认为,贸易失衡是中美间的一种“交换”,中国把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把自己的资源,和美国交换,创造了就业,换来了美元,但美国人的过度消费、过度借贷就造成了两国贸易的不平衡。

  不能否认的是,目前的贸易价格还是由西方发达国家说了算,亚洲现在还没走出中产阶层、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说,很少有中等收入国家一下子突破,进入发达国家的阶段。对亚洲来说,能成为发展动力的经济体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等等,它们整体占据亚洲接近9成的GDP。沈联涛表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在很多技术方面和制度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的差距,所以短期内无法影响贸易价格,因此,贸易失衡必然会继续伴随。

  再者就是金融的失衡。很多人会认为,金融发展得好就代表了实体经济也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事实上,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依赖,金融是实体经济一个至关重要的放大器,它会放大实体经济的潜在弱点,并通过过度消费、过度杠杆和不良治理导致金融危机。

  本轮的危机可以说祸起金融,来看一组数字对比。 1980年,金融资产占全球GDP的108%,2009年,金融资产相当于全球GDP的4倍,这些都还没有把金融衍生品算进去。沈联涛说,金融是服务行业,但在过去30年,金融业的自我发展逐渐背离了它的本质。利用杠杆,金融业创造了今天繁荣的金融梦,进而反客为主,超越实体经济,由此,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间也开始失去平衡。

  沈联涛提供的另一组数据是,在美国企业的利润中,金融业占有的份额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10%上升到2006年的40%。但由于工资和奖金占据金融部门成本的30%-70%,金融业就有很大动力在高风险下追求短期利润,尤其是通过杠杆融资的方式。但沈联涛认为,现阶段,金融业要限制杠杆率,缩小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差距。

  沈联涛还担忧另一种失衡。在他看来,西方国家过分注重理论,忽略了实践,没有从基层角度思考,去解决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失业,随着未来人口越来越多,年轻人失业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对比新兴市场的就业成功,失业人口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心态上的不平衡,社会的稳定不可持续,社会也会陷入“失衡”。

  走出“集体陷阱”

  对于全球失衡,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对此,沈联涛有着自己的逻辑——“我得出三个关键结论”。

  第一,现有的经济分析工具令大家失望,包括有缺陷的理论、不准确的信息数据、错误的判断和片面的预测。这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轮危机中下的药是错的,现在这个危机可以说还没有完。

  第二,在没有人愿意为全球公共利益考虑的情况下,全球化网络下,短期自我为中心的消费驱动心态,导致了所谓“集体陷阱”情况的出现,美国不敢动,欧洲不敢动,日本不敢动,中国也没有办法动。没有人敢动,这就是我们遭遇的全球陷阱、集体陷阱。

  第三,我们要从短期行为转向长期思维,这才能通往可持续的未来。沈联涛认为,中国已经开始走转型这条路,新兴国家,比如中国,应该开始站出来了,如果没有人为全球的公共利益付出点代价,全球就会陷入非常大的萧条和困境。

  在沈联涛看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全球市场,但这个可持续性的市场,要看历史,要看政治,又要看公共利益,又要考虑私营企业的贪婪和恐惧等等所有的问题,那么,谁来领导这个市场呢? “老美已经不走这条路了,他说这些问题都是你的问题了。欧盟可以站起来吗?欧盟自己忙着处理它的危机。日本呢?日本也站不出来。 ”

  至于中国是否有能力站出来,带领世界走出集体陷阱,沈联涛说,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使得政府做判断、做决策越来越难。眼下可以从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做起,可以协助创造就业,可以让更多企业发展起来。

  全球失衡、全球缓暖让世界仍处在危机之中。中国已经开始走上转型之路,但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沈联涛再次强调:“我们要从短期行为转向长期发展思维,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表示,走出集体陷阱要从教训中成长,全球要达成共识,不可以盲人摸象,各说各话,要讨论出共同的观点,对世界系统地进行改革,一层一层地规划,一层一层地协调处理,从经济、社会等全方位考虑发展前景,做到不断创新思想,不要因眼前利益局限了思维。对世界这个复杂的大系统来说,有它自己的创造性,给自我创造性组织以社会的演变、进化是必要的,但世界发展的系统并不是我们想改革就能顺利进行的,“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把握机会,让改革成为理所当然的发展历程”。

  沈联涛在演讲的结尾提醒,世界经济怎样的繁荣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在今后收获更大的利益,所以当国家在考虑增长本国GDP的时候要学会思考,现在盲目的增长会不会让后代成为我们的牺牲品?滥用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GDP上涨的同时,世界发展的时限却缩短了,这会是全球的“得不偿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