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12:00 来源: 大众网-大众日报中国社科院专家谈百姓感觉税负重直接原因——
公共服务未按税收增长相应提高
根据财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97309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85216.4亿元,同比增长24.7%。
如何看待税收收入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税负水平究竟如何?如何看待税收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对此,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接受专访。
如何看待税收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高培勇介绍,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是从1994年开始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是1994年我国实行了税制改革。税改之前,我国的税制尚处于初建阶段。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很不规范。
再一个因素是纳税意识。改革开放之前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向老百姓个人收税。可以说,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税收,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融入税收,也是从1994年开始的。
第三个因素是税收征管。1994年之前,税收实征和应征之间的比例大约只有50%。在1994年之后,严格意义上的税收征管体系才逐步建立。作为一个必然结果,税收实征率开始上升,现已达到75%以上。
从历史经验上来说,税收收入的增长应该略高于经济增长。在1994年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是慢于经济增长的。故而,在一定意义上讲,1994年以后,税收收入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率增长带有补偿性质。
我国税负水平究竟如何?
高培勇说,这个问题要从宏观税负谈起,宏观税负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税负水平的标准,是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然而,这说的只是总量,没有涉及结构,更没涉及我国现实的特殊国情。
在我国,目前,可以计算税收总量的口径大致有三个,一是纯税收收入,这是最窄的口径。二是财政收入。三是所有政府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渠道,这是较宽的口径。
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倾向于用较宽的口径与国际做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虽不能算低,但绝不是世界最高的,它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
从纵向比较来看,1994年之后,在税收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宏观税负水平肯定会呈现逐年提高的景象。这是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
问题是如何评判?我倾向于把税负水平与商品价格相比照,将对商品价格高低的判断理念引入到税收水平高低的判断。也就是把税负水平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挂起钩来。正如商品价格无所谓绝对的高与低,总要用“物有所值”来评判一样,老百姓所承担的税负水平,也要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物有所值”中去评价。因为,老百姓之所以要交税,最根本的理由是让政府利用税给自己提供公共服务。
坦率地说,目前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老百姓的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一方面税收收入逐年增长,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没有按照税收增长的水平而相应提高,这可能是百姓感觉税负重的直接原因。
税收助推了物价上涨吗?
高培勇表示,商品价格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三个:一是成本,二是利润,三是税收。税收的增长会相应推高物价。
税收与物价的这种密切联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但我国有特殊之处,那就是我国的税制结构有所不同。我国的现行税制体系中,70%以上为流转税,也就是间接税。其余的不足30%为所得税等直接税。而能够进入到商品和服务价格中的税收一般而言是流转税或间接税。
这种税制结构与工业化国家差别较大。在后者的税收体系中,占较大份额的是所得税和财产税等直接税。所以,即便同样的宏观税负水平,但因税收结构的差异,税收进入到价格的程度是不同的。我国税收收入总量的70%都有可能进入价格,而在一些国家,可能只有30%。由此可见,我国的税收对价格形成的影响无疑更大。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