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投资来清远 企业代表感叹跑了十几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5 11:13 来源: 南方日报

  “十大民生问题大调研”系列报道之九·办事难   

  在近日举行的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分组讨论会上,广州市副市长曹鉴燎感叹,现在老百姓正常办件事都很难。

  对于老百姓来说,上机关办事,最怕因为不知道该带哪些材料而一趟趟跑冤枉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不少群众的感受。清远城区和市区的居民现在办事都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这对市民来说多少也算是件好事,起码办事可以少跑一个地方,但办事排长龙却仍然不可避免。对于下面乡镇的村民来说,办事来回折腾几里路的现象依然存在。

  并镇后网友感叹:

  取钱要走十几里路

  网友“光头”是连山小三江镇的村民,近日他在本地论坛上爆料道:连山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办事很不便利。连山人口只有10多万,2000年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下辖5个镇、7个乡:吉田镇、小三江镇、永和镇、福堂镇、太保镇、上帅乡、永丰乡、加田乡、上草乡、大富乡、禾洞乡、三水乡。(其它:大旭林场、禾洞林场、连山林场(省属))。2004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由12个镇撤并为7个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辖7个镇(吉田、太保、福堂、永和、禾洞、上帅、小三江)。

  连山县人口少分散居住,山多且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是广东省十大贫困县之一,撤乡并镇让农民办事已经困难重重了,以“光头”居住的小三江镇为例,加田乡并入小三江镇,居住在加田乡的村民为了一页表格证明要到九公里远的小三江镇办理,路是水泥路,由于人口少,路上没几辆车行走,坐车难,要是银行也关门了,想取钱还是要到小三江银行去取。

  “光头”说,加田乡有的村庄到加田圩都要十几里路程,再到小三江盖一个公章,办一点事就更费周折。取点钱已经是这么难了,最近还听说中小学2012年撤并,加田不设学校,小学搬到小三江镇中心小学,中学搬到县城。“听到这些消息,我真的好气愤,说真的,让一个9到11岁的小孩离开父母,生活怎样打理?没理由父母也跟着搬吧?再说一个小孩子,学校设施又不健全的情况下能照顾好自己,能拿得起一桶水洗澡吗?小孩病了有人照顾吗?”

  企业代表感叹:

  注册跑了十几趟

  “清远芳”去年4月在清远注册新的分公司,到某局办事窗口排队交材料。这一趟下来让她真正领悟到了企业办事不那么容易。

  好不容易注册的证件都拿到了,“清远芳”给该局写了封信。信中她解释道,自己并不是为了申诉该局才写信的,而是有几点建议要提,一来可以简化该局的工作,二来也能方便要去该局办证的私人企业。

  “清远芳”回忆自己的办证经历,说自己办事前也拿了办事指南,也向柜台的工作人员咨询了相关的事项。可每次去排队至少是一个小时,有时候还不止。并且资料一递交,工作人员就会说:“你还欠一份什么资料”,“清远芳”问还有没有其它,工作人员说没有了。可是当“清远芳”备好这份资料再过去,工作人员又告诉她,另一个资料又不行了。于是“清远芳”又按他们的要求去准备。

  让“清远芳”不解的是,在办事之前,她都按办事指南上要求的来提供资料,可是办事指南说得太不详细了,“如我们的租赁合同是我们老板同房东签的,并且还盖了我们总公司的公章。工作人员却说一定要老板写一个证明说无偿给清远分公司这边用。还有好多细节的东西,都是办事指南上没有的”。“清远芳”说自己跑了十几次该局,也没有把资料交上去,并且每次都要排队等很久,她对记者说,也知道该局窗口的工作人员事很多,但为什么不列一个明细的要求在柜台上呢?“并且在我们这些企业代表交了十次资料后,为什么不一次告诉这个资料该怎么样,那个资料该怎么样呢?这样既浪费材料,也耽搁大家的时间。”

  “清远芳”表示,投资方不但可以给清远带来税收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办证这一块却总是让人身心疲惫。“虽然我跟别人抱怨时,人家都说办这种企业注册登记每个城市都不一样,所有的人只能在一个新的地方去摸索。但我还是希望该局能体谅一下,大家真的很不容易。”

  记者感叹采访难:

  采访要拿介绍信

  采写批评报道的记者,在清远工作经常遭遇一个困惑:为什么搞舆论监督工作这么难?曾经在广州从事三年媒体行业的张先生调到清远工作后,直言别说写批评报道,即便是一般的报道需要采访部门,在联系采访的对象上,就先要费一番周折。

  “电话采访,他说不能确定记者身份,要求当面采访;见了面,又说要拿介绍信才能接受采访”。比如去年12月,张先生接到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她在超市买到的速冻馒头有问题,为了帮助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记者决定介入此事。但是致电给销售商时,出示了记者证,却遭到了阻拦。称他们企业有规矩,如果没有预约,一般不予接待。于是张记者表示,能接待最好,不能接待也正好来预约一下。于是留下名片“打道回府”,静等回音。可一等就是几天,其间打了几个电话去催问,总有托词。

  新闻报道是讲究时效的,于是按惯常的做法,记者先将消费者的反映和采访受阻的情况如实写成了报道,传真给对方,先“激”他一下。果然单位跳了起来,马上发了一个公文给报社领导,称有位自称是“××报记者”的人,没有预约就突然来访,在没有采访到单位意见的情况下,仅凭消费者的一面之词,就写出了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文章。如执意刊登,公司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名誉。张记者回电道:之所以到贵单位采访,就是为了核实情况,防止偏听偏信。既然你们当时没空,现在对初稿又有异议,那就请你们尽快安排时间,以便报社再派记者前来采访核实。令张记者哭笑不得的是:没想到一会该单位又来电刁难,说要报社再开个介绍信,盖好章传真过去,这样他们才能安排采访。

  采访销售商受阻不奇怪,奇怪的是相关单位也会拖延记者的舆论监督工作。张记者致电相关单位采访时,对方不接受电话采访,理由是:我哪知道你是哪的?我们部门有规定,不接受任何电话采访,记者采访一定要有报社的介绍信。

  新移民感叹:

  入户迁移好难

  已经在清远工作七年的胡先生最近遇到了烦心事:孩子要读书了,又不是本地户籍,这几万元借读费怎么办?刚好自己在这里有一套产权房,胡先生想赶快通过购房入户把户口迁到这里。于是胡先生给政务服务相关单位打电话咨询,然后急忙准备材料。入户申请、房屋产权证、按揭购房合同、最近6个月的缴款收据、住房证明等,光准备材料就折腾了几个月。

  终于到了办理这一天,排了几个小时的队,轮到给胡先生办理了,办理人员给了他一大堆表,胡先生手忙脚乱地填了近半个钟头,在审验单位合同时,办事员把他的合同拿到里面屋里去问另外一个年龄比较大的,然后她回来答复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不能办理你的入户手续!”这一回答可把胡先生急死了,办事员解释说这里办理的是企业单位合同的购房者入户,胡先生的合同单位她们没有权限办理。

  后来在办事员的建议下,胡先生带着材料到了市某局,市某局的人叫他过一个礼拜去,理由是负责人出差了。“又是一个礼拜的难眠呀!终于等到了这天,可是找他的人一个又一个,看来都是局里的人,我只好在门口徘徊,等那些他们自己人出来,又进去……”几个小时过去了,胡先生终于把材料递给了这个主任,他翻了一下材料,然后说,像胡先生这种情况入户的还没有办理过,上面也没有相关文件规定。胡先生看着说话模棱两可的眼前人,心里琢磨着:难道是要花钱?那是几千还是几万?请他吃饭应该不太合适,首先人不熟。送钱少了怕人家不要,多了自己不划算……

  公务员感叹:

  窗口午休办事不便

  记者了解到,清远市行政服务中心入驻的单位窗口同样实行午休作息制。上午8时上班,12时下班;下午2点上班,6点下班。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午间停办业务的窗口单位给前来办事的市民带来诸多不便。

  前日中午1点,市区由于降温来来往往的人有点少。记者来到市行政服务中心,这里还在午休,静悄悄的。这时,已有前来办事的部分市民在楼下的门口等候。前来换驾驶证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吃过中饭就赶过来了,12点45分到这里。“年底了单位事多,上午不敢请假,来早点早办了,不用迟到太晚。”黄女士苦笑着说。

  在企业工作的何女士告诉记者,她想在春节带小孩出国旅游,“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缩短午休时间,或者将有些窗口设置为免午休,办事员轮班制,方便我们老百姓。”何女士说。

  ■声音

  “让企业年终评议部门工作”

  办证难,办事难。办证简直就是个系统工程。不少老板反映,现在人才好找,但是会办各种证的人才难找。企业要办的证多且难办。当前最难办的证当属排污证、消防证、国土证、房产证。

  一些企业反映,办事有“两怕”。一是怕上部门办事,窗口人员很热情,就是办不来事,且也不一次告知应提交的资料,你得来回跑事;二是怕部门的人下来办事。一些具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或执法部门和带垄断性的事业单位,庙虽不大,却得罪不起,还存在“服务就是收费,管理就是罚款,检查就是吃喝”的不正之风。

  这两难问题,耗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企业增加了无形的运作成本。企业经受着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投资信心,也影响清远市的投资环境。清远市企业代表杨永海曾经在清远两会给市政府递交的提案里建议,清远市政府一要严令服务企业的所有部门(含事业单位)制订科学的办事程序,张贴公布,办事必备的所有资料文件要一次告知,让前来办事的企业有章可循;二是对所有服务企业的部门年终机关作风考核应由其服务的企业进行评议。建议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制订出严密、严格的考察评议办法。凡评为不合格的追究该部门的领导责任;吃、卡、拿、要的当事人一律曝光,进行严肃处理;三是重典治乱,坚决刹住为部门利益而指定工程、指定设备、指定施工、指定买卖的行为;四是坚决清理部门的不合理收费。五是中央、省、市出台与企业关联的政策性文件,除涉密外,摘要在报纸上公布,并汇编成册发至有关的商会、协会以及重点联系企业,让企业、基层乡镇和窗口公务人员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导向,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部门不要以自身方便为标准”

  去年11月14日,国务院召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清远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江凌在清远分会场参加会议,并要求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此次会议的要求,加强对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工作,“该减少的要减少,该调整的要调整,该下放的要下放”。

  “部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要以自身的方便为标准,让企业和市民方便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江凌强调,要对现在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研究优化,提高工作效率。解决项目集中审批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便于企业和市民的审批方式;解决重点项目的审批问题,特别是市县的重点项目,要研究如何走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各部门内部要进行梳理,一个项目的审批不要涉及太多的科室,原则上一个事情一个科室办理。

  “部门不要太留恋审批权限,权限越集中可能导致的矛盾越多。”围绕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江凌对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建设作了论述。他说,政府要管自己该管的,一些其他事项可交给社会组织去管理,很多行业都有各种协会,相关部门要重点培养这些社会组织,加速他们成长,把这些权力同步交给行业组织去办理,减少行政成本。

  ■链接

  市直单位仅保留

  行政审批事项156项

  记者了解到,据清远市纪委、监察局统计,2011年1-11月份,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业务104918件,提前办结102189件,提前率达97.66%。其中市直单位32265件,办结率100%,提前办结30782件,提前办结率达96.25%。前11个月,市直一网式审批8530件,一网式审批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目前清远市审批时限提速达34.72%,提前两年完成了省要求审批时限提速30%的任务。结合落实富县强镇改革,简政放权,重心下移,市直下放和委托管理行政审批事项42项,其中下放32项,委托10项。市直单位仅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56项,在全省山区市中精减幅度最大,保留审批事项最少。各县(市、区)审批事项减幅为34.14%。

  2009年8月,在全省地级市中首个实行电视与电台并机同步直播热线节目,形成电视、电台、网络、报纸等媒体立体式互动推进。五年来,全市播出热线节目411期,接听群众热线(短信)4816个,现场解答3747个,下线后跟踪答复1069个,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将暗访作为整治作风、提升效能的有效手段。共开展明查暗访950余次,对暗访到的100余名违纪违规人员进行了通报批评及责任追究。制作暗访专题片17部,组织放映暗访片600多场次,观看的党员干部达20多万人(次)。同时,将暗访结果与干部任免、奖惩挂钩,建立暗访案例例会、回访和投诉处理等配套制度。

  南方日报记者 蔡佳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