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曾志权:财政工作需加快四大转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10:45 来源: 财经网

  【《财经》综合报道】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显示,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曾志权发表文章称,当前的财政工作需加快四大转型。

  以下为他的文章全文:

  在广东省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目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十二五”广东财政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圆满完成好促进发展、保障民生、深化改革各项任务,是加快财政工作转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结合广东实际,加快财政工作转型总的目标是,努力建设法治财政、民生财政、绿色财政、绩效财政、阳光财政等“五大财政”。

  为此,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全面探索加快财政工作转型的新思路、新路径,对理财模式、理财观念、投入机制及管理方式进行全面反思和创新,使之不断适应群众的呼声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理财模式上加快转型

  一是重要支出的保障方式要从短期安排向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转变。制度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特别是对属于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长期支出,解决人民群众的教育、文化、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制度性安排或者配套的措施,而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尽管能取得一时的成效,但从长期将扰乱人们的预期,扭曲市场自觉的资源配置,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广东制定实施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既有一揽子解决的长期安排,又配套实施了人口迁移、财政体制调整、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等措施,较好地推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二是保障民生要从单纯强调政府责任向引导社会参与、实现共建共享转变。近年来广东出台或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惠农政策措施,民生投入规模日益庞大,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超过六成。但民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党中央提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共建共享”,一方面,制度要公开,让人民群众充分地了解政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花了多少钱,用在了什么地方,取得了什么实效;宣传要引导,使社会公众逐步认识到共建共享的共同责任。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支出必须发挥杠杆和引导作用,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建设,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是促进区域协调要从限于从经济增长上缩小差距和在本区域内配置资源向缩小人均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和实现区域间互促发展转变。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一个基本省情,也是广东推进科学发展的短板。过去,我们强调从经济总量上缩小区域间的差距,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其原因是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历史的不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质是要缩小人均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这就要求在全省范围内配置资源,推动劳动力和产业的“双转移”,以不均衡投入的方式解决发展的均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集聚、集约发展以及经济、人口、生态三者的均衡。这也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基本要求。同时,要从财政体制设计上着力,在保障政权运转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需基本财力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实施激励型财政机制,调动欠发达地区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是促进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从二次分配领域向一次、二次、三次分配领域多层次着力转变。在收入分配关系中,初次分配最为重要。立足于市场这一资源配置的主体和基础,主要依靠初次分配大幅度地提高劳动者报酬;同时,积极发挥财政二次分配促进公平的作用,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民生事业加快发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财政可以考虑通过支持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构建农业反哺机制,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大力发展产权、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等方式,作用于一次分配领域方面,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积极发挥财政在三次分配中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在工作理念上加快转型

  在履行财政职责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分配文化,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创造“吃蛋糕”的良好环境。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广东财政要着力构建以民本、法治、创新、科学、竞争、绩效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文化。

  一是民本文化。这是新型财政分配文化的核心。要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将民生优先、民生为重的理念贯彻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全过程,让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法治文化。法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财政工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各项举措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三是创新文化。改革创新是财政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理财观念的创新、财政体制的创新和预算管理的创新,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手段,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四是科学文化。要强调财政工作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加强调查研究,善于运用财政经济理论指导工作,顺应市场经济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优化完善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竞争文化。财政工作既要促进公平,也要服从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财政体制和财政分配领域引入竞争因素,促进公平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应对财政收支的突出矛盾,在分配结果具有可选择性、不固定使用对象的财政分配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让最好的科学发展工作通过合理的竞争程序优先得到财政支持。六是绩效文化。要牢固树立财政资金使用必须讲究绩效和责任的观念,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推行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相结合;改革资金分配方式,建立标准化、按因素法计算的较为科学的人员经费和专项资金分配机制。

  在投入机制上加快转型

  一是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顺应市场规律、综合运用多样化财政政策手段。在促转变过程中,财政政策必须顺应经济增长、产业转移、社会发展等客观规律,一方面要集中财力投入,另一方面要透彻了解市场所需,把资金投入到最需要政府“扶一把”的地方。如果脱离了规律,离开了市场主体的真实需求,单纯强调加大投入,效果就不会很好;必须制定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如,广东把握人才流动的规律,采取设立人才奖励基金会、住房资助、创业贴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综合性配套措施;“十二五”省财政统筹安排220亿元资金落实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研究制定实施政银企合作、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创业风险投资和再担保等综合性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了补助资金的乘数效应等。

  二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推动建立多元化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政府职能应将重点转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政府应是有限政府,而不是无限政府,不能无所不包,可由社会的履行的职能,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发展社会组织、设立法定机构等方式逐步移交社会承担,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结合起来,由政府加强监控,由市场发挥自动调节和竞争效率的作用。因此,财政支持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由政府包办逐步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提供服务的生产主体由公办逐步向公建民营、民办公助以及政府购买服务多元投资转变,供给对象逐步从低收入困难群体逐步向全社会符合条件的社会群体转变。同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注重财政与金融等手段相结合,采取BOT、BBT、BT等多种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优势进行有效供给。

  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在财政分配领域注重引入竞争机制,以竞争激发活力。针对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分轻管”的现象,广东将竞争引入资金分配领域,让申请资金主体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优化配置。同时,财政部门可以依据中标者的承诺,在资金分配后通过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检验资金是否规范、有效使用,面对严格的绩效考核和结果反馈,申请单位申请资金将会更加严谨,使用资金也会更加规范合理。

  在管理方式上加快转型

  为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财政管理要更加注重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消除政府与社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财政决策、分配和改革的透明度,做到“群众的幸福由群众做主”,这将成为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新的领域和方向。

  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群众对财政分配的参与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丰富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形式:一是积极稳妥推进预决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活动,逐步扩大公开范围和细化公开内容,让人民群众广泛地了解政府的钱到底花在哪里。但是,在公开过程中要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既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在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让社会公众能够参与民生项目的预算编制和决策,开展财政支出民生项目征询社会公众意见工作,增强财政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三是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独立、自主地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完善财政支出社会评价体系,有效收集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意愿,提高绩效评价客观性与公正性,增强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财政决策机制,提高财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可以探索建立财政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形式,逐步建立财政决策和政策实施的专家咨询机制,充分借助财经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和学术专长,为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问效及各项财政政策、决定、制度、措施的制订、实施及评估反馈等提供咨询和参考,进一步增强财政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促进财政决策的民主、公开、透明,增强财政工作、决策、改革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