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生水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6 18:59 来源: 大洋网

  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潮风起云涌,全球四大会计所之一普华永道在京公布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纪录,交易数量207宗,金额达429亿美元。进入2012年,并购势头更加猛烈,很多收购对象都是全球一流企业。在美国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不断发酵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并购潮将怎样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并购潮中有着怎样的游戏规则?

  (一)跨国并购 中国经济2012开年一大亮点

  2月15日下午,作为立足中国本土的投行人李震等待一场有关出售欧洲的一个高科技公司的会议。会议结束后李震告诉记者,他的公司过去几年一直在帮助中国企业寻找海外并购项目,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们的业务量迅速上升,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10月份之后,有非常多的尤其是欧洲公司在寻找中国的买家。同时很多中国的企业也开始去关注欧洲的公司。他说,一些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并购项目,例如:法国的一个机械公司、丹麦的一个做水净化的公司,还有德国的一个包装公司、芬兰的一个电讯公司、芬兰的一个软件公司,还有德国的太阳能公司,还有意大利的一个做游艇的公司,这些就是出售的。中国公司去国外收购数量也占一定的比例,例如:机械、煤矿、汽车、医药等等。李震表示,跨国并购业务在不断上升,其实,今年春节后忙碌起来的不止是本土投行,美国摩力特集团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陈兆丰,负责跨国并购方面的具体业务同样具有这样的感受。

  中国企业不断加快的并购步伐,无疑是中国经济2012年开年的一大亮点。仅在今年1月份,国内披露的大型并购就有三一重工(微博)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斥资3.35亿元人民币并购波兰HSW公司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3.74亿欧元收购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国家电网(微博)公司以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电力21.35%股份。当全球跨国并购交易尚未恢复到2007年历史最高水平的时候,中国企业却风生水起。李震告诉记者从公司自己的接触量来说,在2011年的国庆前,可能大家研究的是20、30家公司,在春节前后的时候,尤其这段时间,我们在看的公司得有好几百家了,在谈的公司已经有好几十家了。整个数量级来说翻了好几倍,是很明显的一个数量上的提升。

  (二)并购大戏 中国企业上演重要角色

  火热的并购大戏一幕幕上演,在这股热潮背后,我们看到有许多中介机构忙碌的身影。中国企业的集体扬帆出海对它们来说是难得的商机,但对掏出真金白银的中国企业来说,除了看到眼前的机会,他们还需要考虑更多。毕竟,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商业活动,失败率高达70%。在这么高的风险下,中国企业为什么会成为并购舞台上的焦点呢?

  雷士照明首席财务官谈鹰赶到了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前两天这家公司的总裁毛区健丽向他推荐了一家国外灯具企业,建议雷士照明能够收购过来。毛区健丽告诉记者,它的负债比较高,它在这里只做独立经营,欧洲的公司大部分都有基金,他的产品主要在户内和欧洲,这种产品跟毛区健丽的公司很吻合,而且它有90个国家,它的客户有1500人,而且它在北美、欧洲、南美都有生意。毛区健丽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公司一般中国企业能够吃下来。除此之外酒店也是在主打的一项目。雷士照明是国内照明行业的龙头企业,2008年,就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这一年,雷士照明通过收购英国一家渠道经营商,一举进入英国照明行业最大的四个主流渠道,顺利打开了英国市场,而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几十万美元。

  谈鹰告诉记者2011年在英国,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成长,2012年英国的这个增长计划也是达到50%以上,在1、2月份超额完成任务。擅长营销的雷士照明,在产品进军海外的时候,也曾经遭遇过困难。欧美发达国家的照明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销售渠道体系,完全不同于国内市场。如果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铺设营销网络,很难打出品牌,在短时间里让产品打开销路。毛区健丽说,像有很多好渠道的,有大的网点的,有好的这种设计能力的公司,都是中国公司要去看的。

  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还只是最近十年的事情。最初走出去的企业是以联想、TCL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和家电企业,紧随其后,汽车行业和金融业在2006年和2007年展开了一系列并购,在市场上引人注目。与此同时,石油、矿产等资源类企业,也成为国际并购市场上的一股中国力量。但在新一轮并购热潮中,中国企业并购对象的范围已经大大拓展,视野更加开阔。工程机械、汽车、消费品,甚至奢侈品领域,都不断传来中国企业并购的消息。李震说,机械制造是很大的一块,跟我们国家的经济的百分比可能成正比的,另外中国是一个纺织大国,像男装、女装、童装以及皮鞋等等,这些品牌,还有运动服装等等,都做得非常大。尤其,一些中国最具传统竞争优势的行业,更成为当下并购的主力军。

  而在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看来,这些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仅仅为了拓展在国际市场的销路,更重要的是着眼于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新一轮并购热潮中最值得关注的趋势。赵令欢说,近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中国本身变成了最大的发展最快的消费市场,同时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变化也越来越繁杂和高端化,很多这些产品和服务我们中国本土的企业还不能满足,这个时候企业们注意到有这样的机会就通过去国外收购来把它引进来服务于中国市场的这样一个趋势,这是一个主要的变化。而随着中国经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希望借助跨国并购,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像绿色能源、信息技术和制药行业,都陆续有中国企业加入并购行列。即使一直重点关注国外营销渠道的雷士照明,也把拥有新一代LED光源技术的企业,列入了自己未来的并购目标。

  谈鹰告诉记者,拿雷士来讲,过去来讲,在半导体这个领域我们是没有的,所以希望通过在一些并购的方式,对这个上游的技术更加深入。李震说当模仿走不通,低成本这条路走不通,然后还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的时候,我们的企业要提升怎么办,那你就往高处走,这也是德国做得好的一个地方,它在成本上比不过你的时候,我在质量上、技术上跟你比,很多企业出去收购就是为了做这一条,在技术上有一个提升。

  (三)跨国并购一波三折 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海外并购的路上充满荆棘,一方面在文化和技术层面上存在诸多差异,另一方面法律风险也不可预知,这让很多早期的海外并购一波三折,失败的案例也屡有发生。但这并没有阻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脚步。通过跨国并购的商业历史可见,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利弊,有时候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那么,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究竟应该如何把握当下的机会呢?

  在眼下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对像雷士照明这样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次难得的并购时机。毛区健丽告诉记者,从欧洲的金融危机出现之后,机会特别多,而且容易谈。在以前,竞争很多,现在中国的市场越发变大,收购能力加强,另外,收购完之后,员工可以留在公司,不过,在谈鹰看来,是否做出并购的决定,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并购后能否实现企业融合,产生协同效应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正是出于这些担心,在雷士照明心目中,对跨国并购的目标对象有着自己的标准。那么,对今天出现的这家外国企业他们又是怎么判断的呢?谈鹰告诉记者,一般会通过他的渠道成熟度和产品设计来得出结论。如果说,几年前当联想、TCL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还只是投石问路,现在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了不少中国企业的集体选择。据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普华永道统计,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额创下历史新高,并购交易数量达到207宗,同比增长10%,交易总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和数量上的增长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的商业表现也更加成熟,越来越多地企业认识到,跨国并购并不是简单地买卖,真正的考验是在完成交易之后。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表示,企业在怎么选择行业方面比较精细,2007年生产工程机械的中联重科,完成了对世界第三大混凝土设备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购,一举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阵营。现在虽然几年时间过去了,但随着时间的积淀,这起成功并购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赵令欢告诉记者,收购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收购好之后,也会有很大的回报,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动作。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并不乏跨国并购的挫折和失败。毕竟,跨出国门需要面对陌生的市场环境、全新的商业规则和差异巨大的社会文化。面对这一道道难题,中国企业短短十年左右的并购之路远不能找到全部答案。那么,在眼下红红火火的跨国并购潮中,中国企业究竟处于什么阶段?还有哪些急需弥补的短板呢?

  赵令欢说,现在是处于叫做早期学习阶段,以前可能就是偶尔个别企业尝试,现在有一些企业都在研究这件事,都在尝试,但是毕竟这个中国的企业国际经验还不是特别足,所以还是在一个摸索学习的阶段。

  陈兆丰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处于一个早期的阶段,如何来利用这些,很多企业在做一些海外并购之后,其实他们只是拥有海外公司的主权,把管理权下放给并购的企业本土的管理层,相对地整合也都很少。可见海外并购还没有真正去达到那种协同效应的并购。

  尽管今天的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上多少还显得稚嫩,真正熟练掌握国际商业规则还需要磨练。但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持续稳定增长的成就,仍然让大家对中国企业在海外舞台的表现充满期待。虽然,中国企业这轮并购热潮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全球经济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积极参与。陈兆丰告诉记者,我们会看到有一轮一轮的浪潮持续下去,甚至有研究公司预言,接下去十年,中国的海外并购会达到1万亿美金的规模。

  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据此表示,中国的投资潜力是很大的。中国有很多的资金,其“走出去”战略包括很多国家,因此,我们非常期待减少误解,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导或者是了解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准则,虽然不是一种条约,但也是一种长期的相互谅解。

  半小时观察:

  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逐渐清晰,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会逐渐成熟并常态化,这是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的必然产物。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商业规则千差万别,中国企业走出去,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方面的挑战。如果说早期的海外并购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那么现在经验丰富了则需要更加平和的心态。而从理性收购、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不光是企业要想清楚海外并购的方式和意义,我们也希望掌握更多资源的政府部门帮助企业给出更多的政策解读和支持,在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让中国资金在海外发挥更大的效用。  来源:央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