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济南标准或引领PM2.5监测国标 牵头起草技术规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6 22:24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首席记者 刘翔    

  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国今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从民间热词演变为官方标准,再到目前国家监测时间表的出台,围绕‘PM2.5’的快速政策推进,体现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5日,作为国内环保能源方面研发、产业化的知名专家,低碳汽油等技术的发明人,中国环保新能源研究院总工程师苏同兴,在济南接受了经济导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详解PM2.5所催生的行业热点,以及当前政策执行的难点。

  监测行业率先受益

  经济导报:PM2.5监测的时间表已经出台,同时,自本月起,《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也正式实施。请你整体点评一下当前所出台的一系列密集措施。

  苏同兴:从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而山东省力争今年下半年全省所有地市全面推行PM2.5监测,则体现出一个工业大省和文化大省对民生、环境的重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针对PM2.5的监测,而非治理。实际上,监测不是目的,治理才是根本。从目前来看,PM2.5监测很快就会在各地实施,但是全面治理的铺开,还需一定时日。

  经济导报:作为环保方面的专家,你多项低碳环保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目前,PM2.5概念走热,你认为会对哪些行业、技术产生利好?

  苏同兴:目前北京、上海已带头将监测PM2.5写进当地《政府工作报告》,另外还有多个省份提出了从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工厂生产过程治理PM2.5的具体措施,政策贯彻落实势在必行,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将加速“十二五”期间环保行业空气治理相关子领域的发展。

  受环保投资和政府采购的刺激,首先利好的便是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生产行业,以及相关衍生产业,如空气净化器、吸附材料等。根据估算,若实现全国性的监测网络覆盖,仅PM2.5监测设备的硬件花费就在20亿元以上,若再考虑到其它配套仪器以及中央地方各类相关投入,“十二五”期间针对空气监测的总投入会达到百亿元级别。

  此外,随着除尘、脱硫、脱硝等标准日益严格,对污染源的控制也趋严,低碳汽油、汽油添加剂等生产企业将从中受益。

  部门协调或成主要困难

  经济导报:山东省作为工业大省,城市PM2.5监测治理压力较大。你认为山东省当前对PM2.5监测治理的难点在哪里?

  苏同兴:实际上,山东省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与其它省市一致,监测技术不是问题,执行监测的政策也不是问题,难点主要在于监管部门的协调和行业标准的规范。

  首先,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可能会成为最大难题。此前,此项监测归气象部门,污染企业关停归发改委,而作为重要污染源的汽车尾气排放,相关监测部门则归公安机关。

  但是,现在却需要环保部门的介入和主导。例如,气象部门监测方向是大气,而环保部门监测侧重于污染源,这就需要各方在监测数据管理、技术手段应用、政策协调方面相互配合。

  同时,目前缺乏统一标准。上月底,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自此,PM2.5首次正式纳入空气质量标准。但是,目前围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具体监测细则和数据标准尚未出台。目前,济南市作为PM2.5监测的试点城市,也正在抓紧制订相关细则,预计将在下半年公布“济南标准”,这或许会成为未来国家标准的参考。济南市正承担国家PM2.5监测技术规范的牵头起草工作。

  经济导报:PM2.5监测治理的出发点在于环境保护,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你认为PM2.5治理的有效手段是什么?

  苏同兴:环境治理有时对企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关停并非好办法。政府应该结合各方科研力量,对于部分高污染企业,尽量避免关停、拆除,而是采用技术革新,将其污染排放物转化为其它生产的原材料和燃料,打造循环产业链。实际上,在技术层面,许多相关技术已经成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