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浦东新区二次创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4 10:24 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浦东“二次创业”

  抓住“20世纪尾巴”的浦东,还能否“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勾画一个更好的未来?

  文 | 本刊记者  赵奕

  2月28日上午,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20位被评选出的“张江人才”正在制作他们的手模,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明星们。这是张江集团“聚才计划”的重要内容,20位入选者将获得50万-100万元奖金。人才的评价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张江高科技园区中的企业,候选人由数百家企业推荐再筛选。

  今年对于张江高科技园区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7月28日园区成立20周年,又恰逢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当浦东还是一片农田时,以张江高科为代表的园区模式,不仅为浦东筹集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更重要的是,按照邓小平的表述,抓住了20世纪的尾巴,利用一个战略机遇期,站在全球性的高度搞开发开放,这是第一轮特区建设中没有的。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5月1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十条优惠政策。不过,彼时思想理论界的大讨论还在进行,关于姓社还是姓资,是否要搞市场经济,始终存在疑虑。

  1991年春节,邓小平与上海市领导座谈时谈到了浦东。“你们要抓住20世纪最后的机遇,抓住本世纪的尾巴,加快发展。开发浦东,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至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东昌研究院院长王国荣还能大段背诵当时邓小平的讲话。

  高起点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人常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不难看出,浦东已成为上海的最大短板。这一背景下,上海市开始扩展发展空间的研究,东进(发展浦东)、南下(金山石化为核心的南部地区),北上(江湾、吴淞和宝山一带,建设宝钢)。而到了80年代中期,“东进”已经成为三个方向中最被看好的一个,形成了共识。

  不过,直到1992年8月,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才进入快车道,标志之一就是赵启正履新浦东新区筹委会主任。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国弟回忆,当时“南巡讲话”扫除了大家的思想顾虑,“开发浦东这个举措体现我们以后还是要继续改革开放的。”

  王国荣对浦东开发的历史很熟悉。作为研究员,王参与了《上海市浦东新区90年代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这份研究报告历时一年,汇集了全国180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在1993年最终完成;其中王国荣主笔了“文化建设”部分,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浦东建设的规划先行以及高起点。

  当时分管领导向王国荣提出的要求是,要用世界眼光来规划浦东的文化设施建设。“要搞东方艺术中心,要有‘悉尼歌剧院’,能够演歌剧、能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要搞浦东图书馆,当时我们规划图书馆应该符合时代潮流,要在电子、互联网方面领先。”王国荣对《中国企业家》回忆说。

  为了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思路,浦东在20年前做规划时就明确了“市民中心”的建设,影城、博物馆、少年宫要配套。这些20年后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以王国荣为代表的学者来说,还是十分超前的。

  这份规划事无巨细,甚至包括未来建陆家嘴金融中心,要在中心地带留有公园用地;要在现今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一带建设“品”字形高层建筑群。这些20年前“纸上谈兵”的事情,20年后都逐渐成了现实。

  王国荣对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执行力非常叹服,“我们平时搞的规划往往停留在纸面上,给领导看的。搞个可行性规划到最后都是不可执行。而浦东总体的规划没有大的推翻,都还是按照原来的设想布局,所以浦东的布局应该还是各个区里最好的。”

  “八百壮士”

  1990年,浦东GDP为60亿元,2011年,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增长80多倍。

  不过,20年前浦东起点极低。王国荣回忆,当时浦东新区筹委会里,眼里满是工作人员忙进忙出的身影;吃饭没有食堂,所有干部不分职务高低,一律端着搪瓷碗到附近买碗拉面凑合,要不就到对面原黄浦区浦东中心医院(现在的东方医院)吃食堂。

  “大家都是热血沸腾,觉得我们要再造一个深圳,要超过深圳,要在浦东搞成一个比深圳开放度更高的、接受度更好的特区,浦东成立管委会后,正式编制就800个人,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就被叫做‘八百壮士’。”当时,在浦东大道141号简陋的办公楼里,悬挂着一幅标语:“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历任管委会领导的集体智慧,及国家资源的倾斜,让浦东开发开放与十多年前深圳“摸着石头过河”有所不同,“顶层设计”的元素越来越丰富,制度创新层出不穷,比如以土地为基础的开发模式。

  浦东的四大功能区:金桥、外高桥、陆家嘴和张江都成立了开发区,采用土地抵押给银行,用贷款进行开发的模式。“黄奇帆当时分管浦东新区的财政和土地规划,采用土地空转的模式搞开发。当时党中央、国务院给浦东开发开放一些优惠政策,但按这种改革开放的大体量,资金远远不够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啊,抱着土地就像抱着金娃娃,中央给政策不够怎么办?就要靠土地。”李国弟回忆。

  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大开发公司,作为土地开发的主体,由他们将“生地”转化为“熟地”进入土地二级市场,并运用转让的收入进行再投入、再转让。

  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土地空转制度基本结束时,浦东共计空转出让了土地88.6平方公里,占同时期土地出让总面积的80%左右。政府的资本投入达61亿元,吸纳200多亿元的土地合资开发资金,产生120多亿元的土地转让收入、400多亿元的房地产开发资金。

  浦东的开发资金可以说基本上来自浦东自身的“土地造血”。

  除了土地外,中央一声号令,各个部委和省市也开始进驻浦东。现在的浦东,包括石油大厦、煤炭大厦、齐鲁大厦、江苏大厦等,均是开发开放浦东早期的产物。当时的浦东工商局在东昌路上,注册的人流排成了长队,物资部干部丁建勇也在其中,等快要排到他时,他才发现工商登记注册需要5个名字,由于在东昌路附近,丁就报上了“东昌”两个字,这就是现在上海东昌企业集团的前身,丁建勇现在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浦东开发的第三块资金来源是外商投资。张江集团总经理丁磊至今还记得把通用汽车引入金桥的经历。当时,他被上汽浦东项目筹备组抽调,负责质量工作,从上海市区到金桥的车程要近2个小时。上海通用的投资额15亿美元,成为彼时浦东最大的投资项目。

  热血渐冷?

  浦东开发二十多年来,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1.7万个,合同利用外资约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94家落户浦东。外资企业在浦东每投入100美元将获净收益人民币279元,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42%。

  随着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深入,2005年中央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年6月,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不过随后,浦东新区的发展,并未如预期一般进入全新阶段。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即在于行政体制。王国荣认为,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浦东有条件去探索。“浦东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应该说已经给了你这个条件,在这个方面浦东可以更大胆些,行政改革、社会改革方面用足中央的政策空间。”

  而李国弟则认为,行政体制改革某种意义上就是外科医生在自己身上动手术,就是要把垄断利益让出一部分,“这是疼得不得了的事,谁能下得了手?”

  为此,2009年7月,浦东新区与南汇合并,在动员大会上,上海提出浦东要“二次创业”,强调“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更好地发挥浦东的示范带动作用”。随着迪斯尼、大飞机等项目入驻,股权托管中心的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浦东新区的开发在近20年后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但能否一劳永逸呢?周瑞金对此并不乐观:“改革开放到现在这个阶段,它是一个攻坚战,改革深化以后涉及的各种关系、复杂性要超过以前,这个时候更强调上面和下面的结合,通过顶层设计来引导下面的创造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