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鱼少油贵用工荒 约三成渔船受困无法出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4 14:45 来源: 北国网-半岛晨报

  3月9日清晨,庄河市栗子房镇南尖渔港里,上百艘渔船静静地停靠在港湾。往年这个时节,海面上浮冰消融,正是出航捕鱼的好季节。但今年,不少渔船却选择了“趴窝”。辽长渔4733号船长刘金山说:“出海不赚钱,搞不好甚至还要赔本,所以不少渔船都宁肯停在港里不出去。 ”

  有船不出海,有鱼不捕捞。出现在南尖渔港的这一现象并非孤例,记者在金州杏树屯中心渔港、七顶山渔港、旅顺董坨子渔港、柏岚子渔港、高新区龙王塘渔港等其他5个渔港调查发现,非故障原因而未出海的渔船,约占港内渔船总数的30%以上。

  大量渔船为何“趴窝”?传统捕捞业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请看记者发回的报道。

  船多鱼少 10万渔船“嗷嗷待捕”

  51岁的刘金山就出生在南尖村,从16岁第一次跟祖父出海捕鱼算起,至今已在海上讨生活35年。在刘金山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南尖渔港内约有渔船40多艘,但大部分是没安装柴油机的手摇船,出不了远海。“机动船仅有3艘。 ”刘金山说。

  那时,出海捕捞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不用远走,就在渔港边上,一网放下去,捞起来就满舱了。 ”刘金山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家里养一条小渔船,年收入不会低于30万元,靠海吃海,刘金山那一代渔民迅速发了家。“大家一看打鱼能挣钱,于是但凡家里有条件的,都开始买船干这行了。 ”刘金山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南尖渔港里已经有机动渔船50余艘。并且,这些机动渔船越造越大,从最初的50马力,增加到100马力、280马力、350马力……到了2010年,在南尖渔港注册的机动渔船已增加到400多艘,但刘金山估算:“港内渔船的实际数量应该过千艘,因为大部分渔船都没有登记注册。 ”

  据本市海洋渔业部门统计,1995年至2000年,是渔船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的5年。在1995年之前,本市钢质渔船仅有200余艘,木质渔船7000多艘。到2000年时,本市钢质渔船已有1700多艘,木质渔船30000多艘。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除了上述已经登记注册的渔船外,还活跃着大量“三无”渔船。按照这位业内人士估算,至2011年底为止,本市实际从事捕捞生产的渔船,应该有10万余艘。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年里,渔船数量翻了几十倍,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近海渔业资源却呈现出迅速萎缩的态势。孔令文是一艘钓蟹船的船长,从事这一行已14年,孔令文告诉记者,他买的是一艘240马力的船,“刚买船的头几年效益很不错,平均一年能赚40多万元,但从2005年开始,情况就一年比一年恶化了,海里的螃蟹越来越少,到后来干脆就形不成产量,没法捕捞了。 ”

  孔令文把螃蟹减少的原因,归结为渔船过多、捕捞过度。“不仅本地渔船数量多,还有大量外地渔船,一到捕捞季节就蜂拥而至,大家抢着捞,海里的东西再多,也经不起这么疯狂的捕捞。 ”

  当地渔业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渔业生产和普通农业生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传统农业生产有固定的场地,你不能到别人家的田里去收割庄稼,但渔业捕捞不存在这种界线,大部分渔船都是撵着鱼群走,鱼群走到哪里,渔船就跟到哪里。 ”

  本市的传统渔场位于长山列岛,每年开春后,鱼群从山东海域游过来,大连海域正式进入捕捞季节。“每到这个季节,全国各地的渔船都会过来捕捞。 ”孔令文说,“在海上放眼望去,四周全是渔船,熙熙攘攘,像赶集一样,船太多了,根本就捞不到东西。 ”据国家农业部统计,2010年,我国登记渔船已超过106万艘,是世界上渔船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平均每4艘渔船里,就有一艘来自中国。

  成本攀升“渔民二代”被迫上岸

  船只增多、产量减少,这些还不是传统捕捞业面临的主要困境,记者调查中发现,真正导致传统捕捞业无利可图的原因是:生产成本的攀升。“现在油太贵了,出海出不起。”刘金山有一艘280马力的拖网船,出海一天需要耗油2吨左右,“2005年之前,一天的油钱不超过5000元,但是现在,已经变成了16000元。”在多数渔船主们看来,油价成本过高,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

  刘金山向记者出示了他2011年度的收支明细,账面显示,2011年度,刘金山的渔船作业收入为273万多元,刘金山说,这个收入较为正常,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差别,但支出一栏却出现了明显变化,仅燃油支出这一项,就花掉了310多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66万多元。

  “因为油价涨得太高了,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始给我们这些渔船发放油补,像我这条船,一年能拿到30万元的油补。 ”刘金山说,但尽管如此,仍是赔钱,“去年我卖鱼卖了273万元,加上国家发放的30万元油补,一共收入303万元,可是买油就用了310万元,仅这一项,一年就赔7万元。 ”

  一出海就赔钱,面临这种境况的船主并非只有刘金山。在记者调查过的34位船主中,有12位船主表示,他们的捕捞所得不够用于支付燃油费。另有7位船主表示,他们的捕捞所得低于燃油与人工费用的总和,其余15位船主也表示只有少量盈利。

  “油价在涨,船员工资也在涨。 ”在龙王塘渔港内,船主张连军看着自家“趴窝”的渔船有些闹心。张连军的渔船之所以“趴窝”,是因为还没有请到船长,“2005年之前,一个有经验的船长月工资8000元左右,现在最低20000元。 ”

  张连军的渔船满编是7个人,除船长外,普通船员的月薪也已从2005年之前的4000元左右,涨到了现在的8000元左右,如果满编的话,仅船员工资,张连军每月就要支出近8万元。“船员工资涨了,可愿意干的人还少了。”因为出海打鱼辛苦,加上风险较高,在龙王塘一带,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用工荒问题也一年比一年严重。截至3月9日为止,张连军才雇到了3个船员。

  “如今在本市沿海一带,从事捕捞业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了,偶尔见到年轻一点的船员,也大部分是来自黑龙江、吉林等内陆省市。 ”当地一位渔政工作人员介绍说,随着捕捞业越来越不景气,“渔民二代”大多都已经转产上岸。

  “过去祖祖辈辈打鱼为生,现在渔民的孩子都不再打鱼了。 ”孔令文告诉记者,在南尖渔港里,最年轻的船主也都是40岁以上的人了,在孔令文看来,“渔民二代”不愿子承父业的原因是:“养船成本太大,风险太高,操心太多,无利可图,还不如出去当打工仔。 ”

  如今,转产上岸已经成为多数渔民的选择。以庄河市为例,自2007年起,便出现了渔民转产热潮。当地渔业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7年至2009年间,庄河平均每年申请转产报废的渔船高达300多艘。直到2010年国家开始向渔船发放油补后,渔船申请转产的热潮才有所降温。不过,在坚守了两年之后,由于仍旧入不敷出,今年前3个月,又有10多艘渔船向当地渔业部门申请转产。业内人士估计,新一轮渔船转产热潮将再度来袭。

  渔业转型 养殖场将捕捞船“埋进坟墓”

  船多、鱼少、油贵、用工荒……这些因素,都加重了传统捕捞业的困境,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真正将传统捕捞业带进困境的,是日益成熟的海产品养殖业。

  “捕捞业是靠天吃饭,太不稳定。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海里的鱼群流动性特别强,以本市渔场为例,每年3月份以后,鱼群才会从山东海域游过来,但此时海水还比较冷,鱼的个头儿不大,所以产量也不太高,进入6月份,水暖了,鱼才肥,可是一到6月份,本市就进入了休渔期。 ”

  一直要到9月份,休渔期才会结束,但此时鱼群已经游到了韩国海域。“过去渔民都是追着鱼群捕捞,但是现在不行了,进入邻国海域后,要办到证才能去捕捞,大量办不到证的渔船只能停航,还有少量渔船铤而走险去偷捕。”按照业内人士这个说法,实际上本市多数渔船仅有3个月左右的捕捞作业高峰期,这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效率十分低下,抗风险能力自然就弱。

  进入本世纪初年,随着海洋养殖业的迅速崛起,传统捕捞业彻底被逼入了绝境。“与传统捕捞业不同,新兴养殖业具有成本低、操作灵活等众多优势。 ”业内人士介绍说,“传统捕捞业一网下去,捞出来的海鲜种类很杂,有比较值钱的,但更多的是不太值钱的,以本市为例,产量最大的是鳀鱼,俗名‘晴天烂’,这种鱼约占本市捕捞总产量的70%以上,但这种鱼的价格每公斤才4角钱左右,产量高不一定卖的钱多。养殖业就不同了,他们是什么值钱就养什么,贴近市场,所以利润更有保证。 ”

  此外,相对于捕捞业的高成本,养殖业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养一艘200马力以上的渔船,一年全部成本支出需300万元左右,几乎与一家小型养殖场相当,但一家小型养殖场的年产值却是渔船的数倍,而且渔船还会带来高油耗的污染问题,以及破坏野生鱼类资源等一系列问题。 ”业内人士介绍,“因此,渔船捕捞业越来越显得过时了,被养殖业所取代,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

  庄河当地渔业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庄河市黑岛镇和大郑镇,两座现代化的“离岸养殖企业”已通过规划审批,将于年内动工兴建,这两座总占地面积加起来还不足6平方公里的养殖场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会超过目前庄河全市捕捞业的总和。“这个数字的对比,更加充分说明了传统捕捞业的效率是多么低下。 ”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几年传统捕捞行业新闻不断,业内人士说,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都在传递着同样的信息,那就是:传统捕捞业正面临着转型之痛,对于那些无法实现转型的渔船,等待它们的,或者就将是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首席记者翟丙军 记者胡慧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