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事前监管失灵 毒胶囊事件击穿监管软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9 14:14 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

  本报记者 郭静 李钢 实习生 惠靖淼

  毒胶囊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成为当下公众最关注的热点。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毒豆芽……几乎所有食品安全事件,均是在媒体揭露之后,监管部门在重重压力之下才被动执法。这些部门是否应向公众道歉?领导是否应受到问责?

  药企“集体无耻” “毒害是慢性的,谁能查得清?”

  18日,记者相继联系了被曝光的9家药企。目前已有6家宣布召回问题药品,它们均来自吉林。其中通远药业副总经理孙德刚称,该厂的相关生产线已停产整顿。

  但四川蜀中制药、修正药业和青海格拉丹东药业3家不但未召回药品,个别企业还急着撇清责任,而且目前9家企业都未公开向公众道歉。

  这些药企使用毒胶囊,到底是无心之失还是明知故犯?

  “药厂用的是不是合格的胶囊,他们自己很清楚,这很容易看出来。”在胶囊制剂生产领域有20多年经验的济南利蒙制药董事长刘芳岩说,“正规的胶囊大概要1分多1粒,而不合格的仅5厘钱一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个别企业不道歉反推责的态度,意味着他们没有想过承担道德责任。“这种集体的无耻真是让人震惊。”

  “以不死人为原则,反正胶囊也不是当饭吃,即便有害也不能立即显现,”一家皮革厂的老板说,有些生产厂家明知道这些原料有害,但害处是慢性的,“即便5年之后有事了,谁能查得清?”

  “尽管《食品安全法》早已颁布,严重犯罪者可处以死刑,但事实上企业违法成本依然太低。”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徐凌中说,有些不法企业仅被处以罚款或停业整顿,“执法力度不大,违法行为很容易死灰复燃。”

  部门反应迟钝 皮革酸奶不了了之,这次还“沉得住气”

  除了毒胶囊事件,一位刘姓业内人士还提到,之前老酸奶用工业胶制造的传言不了了之,直到今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仍然没有回应,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

  的确,4月9日“皮革酸奶”传言纷起的当天,本报记者致电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对方要求记者提供采访提纲,但采访函发过去后石沉大海,至今无回音。

  18日,针对药监部门在毒胶囊事件中是否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记者联系了国家食药监局新闻办。该办工作人员在接收了记者的采访提纲后表示,将尽快给记者答复。与质检总局相同的是,记者多次致电催促,但截至发稿时仍未接到回复。

  而对于问题胶囊的出现,“监管部门负责人有连带责任,”徐凌中说,政府应及时做出反应,并且需要反省以及重建行政问责制度。

  “这是一种失职行为,监管部门领导应出来道歉。”一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监管部门不为行政失职向公众道歉,相关领导不受到应有的问责,那么,企业的道德感将无从建立,而整个社会的道德与责任意识也会大幅下降。

  监管“九龙治水” 机制问题不是搪塞公众的借口

  “问题胶囊”存在并非一日,2004年就曾有媒体曝光过此事。当时有河北阜城生产工业明胶的老板称,90%的工业胶都被吃了。

  这种不法行为被报道后,阜城县展开了集中整顿,但很快就又出现了违法者,直到今日再度东窗事发。

  “近年来,从三聚氰胺、染色馒头、毒豆芽一直到问题胶囊,差不多每一件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率先曝光的。”徐凌中说,本应起到监管作用的部门总是显得落后。

  他认为,这种被动执法其实显示出一些部门日常监督不到位。“这些问题肯定也会有人举报,但是只要没有公众舆论压力,没有引起上级重视,就不了了之了。”

  另外,他认为目前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链条长,多头管理也造成了监管真空。“牵扯到食品药品安全的部门太多了,比如卫生、工商、质检、药监等等,这些部门联合执法,力度自然受到削弱。”

  这种现象其实长期存在,国家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也不断加强,大量资金用于该项工作,因此也有人认为,多头管理不是理由,“机制方面存在问题,这是政府需要解决的,而不是搪塞公众的借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