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耐克等服装品牌齐陷污染门 供应链面临环保质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2 10:28 来源: 《法人》

  服装业“环保劫”

  在服装业全行业、大范围地面临供应链环保质疑时,拿出透明、积极的姿态显得十分重要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国内的污染事件似乎总是因为环保组织的介入才为公众所知。这一次,中招的是服装行业。

  4月9日,包括自然之友、达尔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环友科技、南京绿石等在内的5家环保组织,共同发布《为时尚清污 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一口气披露了国内外48个知名服装品牌在中国的供应链涉嫌严重环境污染。

  在这些服装品牌名单中,Adidas、H&M、Lacoste、李宁、美特斯邦威、Nike、Puma等赫然在列。环保组织就该报告向48家服装企业发出了沟通信,截至4月底仅有23家作出回应,其余25家则石沉大海。

  服装品牌齐陷“污染门”

  由5家环保组织发布的报告,涉及的服装品牌多达48个,大多数一线品牌均涉身其中。连一些以往看来光鲜亮丽、形象良好的服装业国际大牌,背后也可能存在环保违规的行为。对服装行业整体来说,可谓一次不小的危机。

  发布报告的五家环保组织之一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认为,纺织行业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印染、染整这样的工序,每年排放多达25亿吨的废水和其他污染物,可以说是中国水污染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中国又是世界工厂,大量的出口纺织产品,很多初级产品比如化纤,加工量占到世界的一半,服装业产量也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污染却留在了中国。”马军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

  环保组织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纺织业水排量很大,又很少循环使用,基本上经过简单处理后就排放。而印染等工序产生的废水,其中成分很复杂,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很多纺织企业连基本的环保标准也达不到,在我们数据库里收录的有过违规记录的纺织企业就超过了6000家。”马军说,从2006年开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就一直在运行着一个水污染数据库。数据库里收录了违规、超标排放的企业名单及相关记录,这些记录年复一年的积累下来。其中有些企业的问题非常严重,包括私设暗管、直排污水、不正常使用水污染设备等情况。而这些企业中,不乏国际、国内大型品牌的供应商。

  “此次只是把其中纺织业的部分梳理了出来,特别是梳理了他们和知名品牌之间的供货关系。”马军说,在梳理出疑似供应商名单之后,环保组织在3月22日、26日、29日分别向48家品牌发送了相关问题,截至目前已经有23家服装品牌就此作出回应,其中有部分品牌比较积极的做了回应,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品牌至今未作回应。

  这么多知名服装品牌,其供应链都涉嫌环保违规,难道一些标榜绿色、环保的品牌也忽视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根本上看还是从事经营活动主体的环保意识不足。更准确的说,是企业仅仅将环保管制看做是对其施加的外在限制,没有认识到环保监管的伦理正当性,并且不认为违反环保法律具有道德层面的可谴责性。”北京大学资源、能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王社坤博士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的支配下,企业才会不惜以违反环保监管的要求来降低经济成本。

  而此次事件的披露,又是环保组织的作为,本应承担监管职责的政府机构似乎三缄其口。在王社坤看来,相对于民间环保组织的热情,环保行政机关在环保执法方面的作为并不令人满意。

  品牌商VS生产商

  “我们只做品牌,并不生产产品,所以环保问题主要和供应商有关。”这是有些企业在回应环保组织质疑时的措辞。

  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苹果公司因供应商劳工问题所面临的质疑。如今,代工模式已在许多行业普及,服装业更是OEM的先驱。那么对于服装品牌来说,应该对其供应链承担何种监管责任?能在多大程度上规范供应商的行为?

  “很多人纠结于从法律上看品牌商有没有责任,我想大多数的时候从法律上看,供应商都是另外的一个法人主体。”马军认为,这正是全球化所产生的漏洞之一,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必须靠法律来解决,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角度也可以解决相当多的问题。

  马军对《法人》记者表示,现在总体来看,作为消费者的公众对品牌有更高的期望,他们期望自己所消费的品牌能够在环保方面做好,这些品牌也明白这一点,也做出了很多对于环保的承诺。

  “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也并不是很高的要求,而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兑现自己的承诺。”马军说。

  在北京大学资源、能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王社坤博士看来,随着代工模式的兴起,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可能需要重新界定,其核心问题就是品牌商除了对自己亲自从事的活动承担环境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之外,是否需要对代工商的行为承担环境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

  为了解相关服装品牌对环保组织发布调研报告的态度,《法人》记者联系了报告内涉及的阿迪达斯中国和李宁公司。

  阿迪达斯中国在发给《法人》记者的回复中表示,“阿迪达斯已确立了‘截至2020年实现有毒化学物质零排放联合时间表’,同时也积极吸纳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在内的机构共同推动该项目,并给予指导。”阿迪达斯还向《法人》记者出示了作为回应调研报告而推出的“安全采购清单”等项目。

  而李宁公司则在发给《法人》记者的声明中表示,“此乃中国纺织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各服装品牌要共同面对的事情。李宁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已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等机构进行沟通并采取行动,后续我们将更加广泛地利用公开信息检索供应商环境表现。”

  或促产业净化

  实际上,并非所有企业面对“报告”时都采取了抵制的态度,据马军介绍,包括阿迪达斯和李宁在内,有相当部分企业对于报告很重视并积极回应。“报告”的效果不仅仅带来质疑,同样也带来了进步。

  而包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在内的环保组织也并是不一味的“招人烦”,同时也在帮助一些品牌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还开始与许多知名服装品牌建立起合作,利用自己掌握的污染数据库为服装品牌提供信息指导。

  据马军介绍,目前正在运行的污染数据库,已经收录了97000条企业违规记录,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监管部门的公示,且仍在不断地更新。服装品牌企业只要把供应商名单输入,就可以了解到供应商在过去有没有因为环境污染而被政府处理过。

  服装品牌平时若想掌握这些数据具有一定难度,因为记录凌乱而且分散,不易搜集。但是通过环保组织多年的搜集、记录,品牌商可以定期利用这些数据做对比,以监督供应商行为。

  “目前这些数据已经推动了超过600家的企业进行整改,其中有一百家以上的企业不良记录已经得以删除。”马军表示,可以想见,这些数以万计的企业会被定期检索,并被告知必须遵守中国的法规,否则可能会失去订单。

  “目前,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正在承担着弥补行政执法能力的不足、监督环保行政执法者、通过协商、信息公开、司法诉讼等方式实现环保执法目标职能。”王社坤告诉《法人》记者。

  中国的环境监管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仍比较松散,一些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后会利用监管漏洞来扩大利润,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往往更看重价格,而供应商在价格压力之下只能靠降低环境标准去赢得订单。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组织所承担的补充责任或许相当必要。

  而对于坚持不懈的作调研并定期发布此类调研报告目的,马军也表示,“我们想做的仅仅是给他们一个工具,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工具来了解供应商的污染情况。同时也给他们一个压力,如果他们主动去解决,这件事就从一个负面的事情变成一个正向的动力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