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武汉三年后更宜居遭质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3 18:26 来源: 《新楚商》

  《新楚商》杂志 记者 | 张泉薇

  有种说法,城市的发展是“越长大越孤单”。

  在中国,城市进程总是拿各种代价换的,比如“宜居”。不知何时起,一线城市在“宜居”这个话语权上已经遭遇了集体歧视,甚至有排行榜直接绕过一线城市谈“宜居”:

  也就是在这个“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的排名中,武汉荣幸地位列第四。

  武汉宜居吗?很多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往往给出的是否定的答案。

  小尚是北方胖子,前年8月初抵武汉,行走过很多地方,没遇过这么有挑战的夏天:背着行包走出车站200米,就被江城蒸出了一身人油。“此地不宜久留。”他喘着说。

  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前几天小尚在微博(http://weibo.com)上呼朋引伴,要去武昌的杨园吃虾子。“听说现在的虾已经肥了。”现在小尚哪儿也不想去,等到11月还有梁子湖的螃蟹吃。

  对美食的留恋,这大概算是一种对城市喜爱的理由吧。

  在第47届国际规划大会上,荷兰阿姆斯特丹市议员、副市长马丁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归属感、广义的参与和生态,是决定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三大基本要素。

  这有点复杂,比如“归属感”这一项:如果说“归属感”决定“宜居”,那么对中国人而言,收入、住房、娶妻成本等因素则决定了“归属感”。往本地论坛里扔一个帖子做调查,踩的比顶的多:“你对武汉有归属感吗?”跟帖者众:“何为归属感?”、“有钱人在哪都有归属感。”“没钱没房没车没老婆,哪来归属感”、“你在中国有归属感吗?”……声称没有归属感的人占绝大多数。

  不过,到了这吃虾的季节,几家旺店里等座位的人甘愿守到凌晨1点吃一盆油焖大虾,这个时候,物我两忘,武汉的魅力跟自己有没有房和车全不相干了。

  武汉是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之一,与排在宜居城市前几位的天津、青岛、西安一样,武汉的文化里也有着骨子里的“慢”:不着急,赚钱也不多,市井民俗厚重。马丁很赞赏这一点,他认为,宜居城市就应该是“家”而不是“酒店”。

  但城市建设者们对“宜居”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武汉永远都有新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拆掉老屋,辟出新的商业用地。

  李俊的童年在武汉的姥姥家度过,阔别十几年后以旅游者的身份从西安再回武汉,他对记者说,记忆都不像是真的了。“我在东湖边上长大的,当时的很多老房子现在都拆掉了,有些很有市井气息的民居都不见了。”他拿自己工作的西安与武汉做比较:“同样是文化名城,西安会有意识地把机关单位、现代化商场、步行街都建造得如同古迹,处处凸显城市特点。但是武汉在城市化进程中却把自己本来就有的城市风格淡化了。”

  除了文化之外,生态环境一定是“宜居”的重要考核标准。武汉是山水相宜之地。满城的湖泊是这城市最显著的姿色。在解释武汉“宜居”的各类宣传资料中,“百湖之城”的美誉依然被当做上榜的生态理由,但事实上,从建国以来,武汉城区的湖泊在一个一个消失,从先前的127个锐减到了目前的38个,有人说,武汉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财经评论员叶檀来到武汉,第一个感慨就是:“九省通衢之地,没有了能呼吸的湖泊水道,将会怎样?”

  好在亡羊补牢已经开始。这个城市也正在做一些向真正的“宜居”靠拢的努力。毕竟“宜居”二字不是单靠油焖大虾就能实现的。

  2010年,时任武汉市市长的阮成发曾经对媒体描绘过5年后“宜居武汉”的目标:在住房保障方面,武汉将加强公共租赁房建设,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起形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将达到36平方米。在交通方面,5年后,武汉将居于国家“米”字形高铁网的中心,到全国主要城市都将有高铁可达。相继开通至上海、北京、成都高铁,争取开通武汉至西安、青岛等地高铁;5年内武汉市民将人人享有“电子病历”,避免重复诊断,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到2015年,“武汉通”将基本覆盖市民衣食住行的小额消费,市民生活将更加便利……

  距离这一承诺还有三年,三年后,武汉会更“宜居”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